|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9 1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77-2-第二节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allergic cutaneous vas-culiti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炎症性皮肤病,该病名称较多,包括变应性皮肤细动脉炎(allergic cutaneous arteriolitis )、结节性真皮过敏疹(nodular dermal allergide-Gougerot)、结节性坏死性皮炎(dermatitis nodu-lar necrotica)和变应性脉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组织病理特征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 `- M- Y' M4 g) ~" H
5 x. y/ Y5 {1 i. S+ P/ c
1.病因和发病机制 7 o, x! `3 e/ e& Y+ c: P
3 J* |6 \$ J Z6 R& N
本病目前认为系由多种因素导致的IU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激活补体而引起血管损伤。因而多种因素可引起该病:①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等;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HIV病毒;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等均可引起;②药物:胰岛素、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青霉素、保泰松等;③异种蛋白或化学制剂如马血清、杀虫药等;④某些系统性疾病如SLE、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贝赫切特病、高丙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溃疡性结肠炎等;⑤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的病程中的某个阶段可发生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 {9 p6 g+ w2 |! Y- h( J* O5 u
Q: z& N; g3 |
2.临床表现
) @% Y* O( r3 m& n0 q6 t5 O; I0 U; T3 M6 B5 t, z, f- Z( x
青壮年好发,多起病急骤,发病时常有发热、乏力及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很快出现皮肤损害。皮损好发于双小腿及躁部,可发展至双大腿、臀部,甚至全身各处。皮损呈多形性,初发损害常为出血性斑丘疹和紫瘫,病变过程中可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水疙、血疙、结节、坏死及溃疡等,其中以紫疲、结节、坏死和溃疡最具特征性。皮疹痊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萎缩性疤痕。累及粘膜可发生鼻9、便血等。部分患者可累及内脏称为皮肤一系统性血管炎,如肾、胃肠及神经系统等,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提示病情较重。局部症状可有痰痒、疼痛或烧灼感。本病具有自愈倾向,病程一般2--4周,但可反复发作。 : X, d! M& O* r& f5 v! ^- ^
F R; N9 } j f. q
3.实验室检查
5 J" a& \5 {1 `- i
$ H1 B+ H0 V" C5 u1 ?: M0 u4 ~ 可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补体降低及高球蛋白血症,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少数患者p-ANCA阳性。 2 ~+ p3 j% Y/ w) S
* C. s/ w9 v9 ?4 j* v9 j$ J' C' D 4.组织病理 9 A- b/ ^1 X7 H, J+ P
/ B$ k" j* v& S
特征性表现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坏死,血管壁及其周围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等,陈旧性皮损浸润细胞可以淋巴细胞为主。表皮的改变多为继发性,病变早期表皮正常,如发生小血管阻塞,则表皮可出现缺血性坏死。
( Y$ D+ e$ n& A3 V- }2 D- \
3 q7 j! T+ _0 f, L8 k, v 5.诊断及鉴别诊断 & w+ p+ J, \1 J: G# w2 R& }
; q/ g, D _% Y( X j9 [
根据皮损好发于双小腿及跺部,皮损特征(紫瘫、结节、坏死和溃疡),发病年龄为青壮年,结合组织病理,可以明确诊断。
! v; P/ b% I, y: M6 o
0 h; k3 [/ e- ^1 M: s0 F7 { ~: D5 |3 ?) K 临床应与过敏性紫瘫鉴别,后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皮损主要为紫瘫或有风团样皮疹,一般无结节及坏死,可伴有关节酸痛、胃肠症状和尿中出现蛋白和红细胞。病情相对较轻。
5 R) B1 k5 Z9 c/ V4 V. W5 F- {- u( s- j* c' [% [6 b$ j
6.治疗 2 T/ F) V6 G& ^1 D3 t& e( E2 @
, Y$ x3 Z6 ^* h+ M1 T0 k, V. P, f {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积极寻找病因,避免服用可疑致敏药物及食物。
5 l" ?% M _& ]( `
4 ?4 C& X$ g+ m" ~: s0 Q/ ] (2)药物治疗:一般可选用下列药物:口服或静脉给予维生素C;根据病情可选用潘生丁、消炎痛、氨苯矾、秋水仙碱或雷公藤多昔。严重者或伴有系统受累者须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6 I8 F. P2 o h6 r
) V: ^# T4 [9 y3 O 对有感染因素存在者,应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5 [; z4 p* E) H" j% T% e4 E5 U o2 u6 y$ l9 z+ }8 X$ E! q$ Z x/ W
(3)局部疗法主要根据皮损表现对症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