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类风湿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感谢那些曾经为论坛捐助的康友教你如何正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线电子病历,记录生活每一天爱康之家会员公约,康友必读!
清除来氟米特用消胆安考来烯胺免费参与生物制剂临床治疗项目权威书籍《中华风湿病学》电子版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查看: 4053|回复: 16

谈谈类风湿检测指标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3 06: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风趣爱康(www.iKang.org)是类风湿公益论坛,网友言论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大家文明发言!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猜测,大家如果有什么想法,请一定指出,以免我的错误认识对大家造成负面效果。

最近看大家对RA的指标非常关注,似乎感觉像是指标决定一切,所以也想说说我的想法和认识。

目前所有的RA检测指标都是非特异性的指标,这是因为RA到现在病因都无法弄清的缘故,这些指标大部分都是从已经确诊病人身上对比正常人而得到的,所以它们都不具备能够决定病人就是RA患者的条件。

举例而言:我们知道乙肝患者要确诊的因素就是检测HBsAg 表面抗原,如果为阳性,那么可以确认他就是乙肝患者,这是因为乙肝的病因非常清楚,就是感染了乙肝病毒,而HBsAg 表面抗原就是检测体内是否有乙肝病毒的。所以HBsAg 表面抗原是乙肝唯一的特异性指标。    同时,乙肝患者在发作期都有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总胆红素升高,ALT升高,这些指标异常的现象。但是这些指标都是非特异性的,因为在其他肝脏问题的病人身上,这些也会出现。我们也不能就因为这些肝功能指标升高就断定是乙肝病人。

所以,对于RA患者而言,这些非特异指标只有参考意义,并不能说指标升高了,或者指标为阳性就以为自己得了RA,或者以为这些指标升高就是不好的现象,这些认识和想法应该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目前判断RA的主要依据还是症状,还是以前的基本标准,目前的检测指标只能帮助我们判断的时候多一些参考的意义而已。

还有我们在接受治疗后,判断病情的好转,主要依据还是自身的症状,如果你身体已经控制住炎症,没有任何症状了,但你的指标还是不正常,甚至升高,这都没有关系的,因为你已经好转了,关节活动自如了,已经像正常人了,指标又有什么意义?

还有我们在接受治疗后,特别是一些患者RA进入慢性活动期,身上往往只有一,二个关节处于发作期,但往往是大关节,这些患者去检测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许多指标都已经正常了,于是会因此而放松警惕,最后导致大关节的破坏。从这种意义看,过分关注指标反而有害的。

[ 本帖最后由 ch888 于 2006-6-3 07: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6: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一下: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炎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胀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
   5、手的X线照像应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改变而且必须包括糜烂和骨质脱钙。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具备上述4项即可确诊

美国风湿病学会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之后,在1958年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另外,国内也提出了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①晨僵。
  ②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为医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⑤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⑥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⑦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⑧类风湿因子阳性。
  ⑨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①晨僵。
  ②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③关节肿胀的病史或所见。
  ⑤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2)国内诊断标准(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 本帖最后由 ch888 于 2006-6-3 07:0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6: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RA的检测指标

类风湿因子凝集试验:英文缩写为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正常一般为阴性。据研究,类风湿因子不光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1%~4%的正常人也可出现阳性。下面列举出类风湿因子在多种疾病时的检出率,作为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        79.6%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25.0%
多发性肌炎           20.0%
皮肌炎                 10.0%
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10.0%
结核病                 10.0%
60岁以上老人       15%~50%

由此可以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不一定就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的人,也不能肯定没生病。对怀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腰腿痛患者,检查类风湿因子以后,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诊断疾病。

这项指标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具备平行对应关系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英文缩写为ESR。参考值:成人男性为1~10毫米/小时,女性为0~16毫米/小时。注意,这并非指每小时沉降多少,而是指到1小时未沉降多少。引起血沉值加快的常见腰腿痛疾病有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腰椎骨髓炎、椎间隙感染和胸腰椎恶性肿瘤等。但不能认为腰腿痛患者血沉快就一定患了这些病,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体征来下结论,因为血沉增快还有很多原因,如妇女月经期、妊娠、贫血及患传染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

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英文缩写为ASO,参考值小于400U。此试验是证明近期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学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大于500U且多次检查结果递进增高者,有助于活动性风湿病的确诊。

C反应蛋白是在某些疾病时出现于血清中的一种特殊蛋白,因它能沉淀肺炎球菌菌体的C多糖,故此命名。健康人C反应蛋白阴性,而感染、组织损伤或炎症时,C反应蛋白可在数小时内急剧升高,数天内达高峰,病情改善后又下降。C反应蛋白这种迅速合成及迅速降解的特性,使之较血沉更能准确反应出病情改善或恶化情况,因而是反映病情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各种关节炎患者都要进行C反应蛋白测定,其意义如下:



  (1)判断病情活动性: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多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C反应蛋白正常则提示病变较轻或处于稳定阶段。



  (2)判断有无并发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时C反应蛋白一般轻度或中度增高。如果患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超过50mg/L),且有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则多提示有并发感染,应进一步查找原因并作相应治疗。



  (3)判断疗效:活动性关节炎治疗后,如C反应蛋白下降,多提示病变趋于缓解;若C反应蛋白持续较高水平,则说明该治疗方案的疗效欠佳;若C反应蛋白下降后又升高,则说明病变复发可能。故临床上,常用C反应蛋白这一指标作为判断药物疗效的标准。




转贴]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黄立群 俞纯山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 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一种风湿性疾病,全世界的患病率大约为1%,成人年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三[1]。据推算,大陆约有400万患者[2],可见该病危害之广。由于RA的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只能依靠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而导致RA漏诊和误诊。为此,许多学者探索对RA诊断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诊断方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将近年国内外新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介绍如下。

  1 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1912年发现RA患者血清中含有RF,这不仅对于RA的诊断,而且对于RA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但是RF并不是一项很满意的诊断指标,因为RF在RA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不高,特异性较低。另外RF在RA早期往往呈阴性。近年,各种检测RF新方法相继出现,提高了RA的检出率。1992年蒋明等报道[3]:用斑点-免疫结合法(DIBA)检测RA患者血清RF,阳性率59%,IgM、IgG及IgA型RF的总阳性率达73%。仅少数SLE、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血清出现IgM-RF,且滴度较低。1993年刘恕等[4]用分离免疫复合物-解离免疫复合物-酶联免疫试验方法检测隐性类风湿因子(HRF),发现在活动期RA中,IgM型隐性类风湿因子(HIgMRF)阳性率为96%,而胶乳凝集法为60%,RF的阳性率显著提高。同期IgG型隐性类风湿因子(HIgGRF)阳性率为70%,而缓解期RA分别为24%和12%,活动期HIgMRF、HIgGRF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期。但HRF也是一种非特异性指标,在某些其他疾病中也可测到,只不过阳性率不同而已。

  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自Siegel等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以来,红细胞在机体免疫调控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有作者[5]应用酵母菌标记技术对RA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实验,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及花环抑制率实验,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调节因子活性。结果RA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的花环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A患者治疗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有上升趋势,红细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有下降趋势。RA活动期与静止期比较,前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较高。提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和动态检测可作为RA患者炎症程度、疗效估计及病情活动性观察的指标。

  3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3.1 淋巴细胞亚群 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RA除了体液免疫异常外,尚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异常,细胞免疫的调节异常是本病的关键,也已成为RA发病机理研究的重点[6]。R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D3+,CD4+无变化,而CD3+明显减少,CD4+/CD3+比值明显升高。RA滑膜CD4+/CD8+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疾病的病期、活动性和严重性,对早期RA的诊断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CD3+即为总T淋巴细胞,可分为两个主要亚群:CD4+和CD8+细胞。CD4+为辅助/诱导细胞(Th/Ti),具有辅助T细胞转变为效应细胞,B细胞生成抗体和巨噬细胞活化等功能,起辅助、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CD8+为抑制/杀伤细胞(Ts/CTL),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和产生细胞毒作用,起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由于RA患者Ts细胞数量减少,抑制功能相对不足,相反Th相对亢进,使T细胞的免疫调节网络失衡,引发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同时可使处女B细胞分化、增殖为抗体形成细胞,造成外周血中B细胞明显增多,这些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3.2 细胞因子 RA是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介导RA炎症和组织损伤[7]。目前对RA较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因子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及其可溶性受体(IL-2及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RA患者单核细胞分泌IL-1明显增高,血中IL-1浓度升高,而且与RA活动度(如贫血)相关。IL-1既是免疫调节因子,又是炎症介质,在R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L-2主要由成熟的T淋巴细胞产生(CD4细胞为主),RA患者无论在血液还是在关节液中含量均明显减少,IL-2减少导致了免痪调节功能的紊乱,因此IL-2在RA致病过程的异常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sIL-2R是T淋巴细胞活化后,膜IL-2Ra链,即Tac抗原脱落所致。RA患者血清sIL-2R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浓度变化与RF阳性检出率相平行,在RF阴、阳性两组中差异有显著性。在RA活动期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提示RA患者有异常增多的激活免疫细胞。另外血清sIL-2R水平还与RA患者的关节僵硬、肿镏等症状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明显相关,所以测定sIL-2R对于RA患者的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很有意义。IL-6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由多种淋巴及非淋巴炎免疫参与细胞(T、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对机体多种组织及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RA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和骨性关节炎对照组,在活动期RA患者的滑膜液内也检测到异常升高的IL-6[8]。IL-6水平还与RA病变程度具有相关关系,当病情好转后,血清中增高的IL-6水平迅速下降,所以IL-6是RA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病理因子。IL-8是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9]。RA患者血清IL-8含量明显增高。有人在RA患者关节滑液中检出高水平的IL-8,IL-8在IL-1存在条件下,可破坏软骨酶[7],因此推测IL-8是致RA关节损伤的炎症因子之一。

  4 自身抗体的检测

  4.1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AHA) 组蛋白是一种碱性核蛋白,由5个亚单位(H1、H2A、H2B、H3、H4)组成。AHA是针对暴露于核小体组蛋白表位的自身抗体。RA病人AHA阳性率为23.1%,AHA阳性的RA病人与AHA阴性的病人相比关节外表现更为突出,如皮下结节和肺部改变[11]。AHA与RA滑膜炎密切相关,可作为RA活动指标之一。

  4.2 抗Ⅱ型胶原抗体(antibodies to type Ⅱ collagen.CⅡAb):人体内胶原蛋白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许多型。其中Ⅰ、Ⅲ型胶原广泛存在于皮肤和器官间质中,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临床上发现RA病人血清中存在抗Ⅰ型、Ⅱ型、Ⅲ型胶原抗体,其中以抗Ⅱ型胶原抗体阳性率和滴度最高[12]。CⅡAb在RA病人血清中阳性率的报道结果差别较大,阳性率为15%~71%不等,一般在5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所用抗原、免疫学方法及病人选择不同有关。Choi等[11]报道,RA患者血清中CⅡAb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沉、类风湿因子、临床表现以及X线骨关节表现无关。CⅡAb可能是RA病人关节软骨破坏,降解产物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产物,是机体关节破坏的表现,同时该抗体又加剧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使RA病人的关节病变广泛且经久不愈。

  4.3 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 1964年Nienhuis等发现在RA病人血清中有APF。目前已知核周因子为一不溶性蛋白质。而APF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份。APF与RA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71.1%),特异性也好[12]。APF与RF并无相关性,RF阴性的RA病人,APF与如阳性,往往预后较差。APF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4.4 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 1979年Young等以Wistar大鼠食管中、下1/3段的横切面组织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A患者血清时,发现有一种与大鼠食管角质层成份起反应的抗体,称之为抗角蛋白抗体。新近有人报道[13]:抗角蛋白抗体的角质层荧光是RA特异的荧光图形,特异性达99%,敏感性为23%。此抗体的出现与RF及抗RA33kD抗体和36kD抗体阳性无相关性,因此,此抗体的检测,可以对RF阴性或抗RA33kD、36kD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另一个诊断指标,也有可能成为RA的又一特异性抗体。研究还表明AKA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也许是本病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14]。有关此抗体在RA的致病机理还有待进一步阐述。

  4.5 抗RA33kD抗体和RA36kD抗体 1989年奥地利学者Hassfeld对传统的核抗原提取方法加以改进,在提取步骤中增加每毫升缓冲液的细胞数量,使细胞核提取物的浓度增高,并提高缓冲液的pH值,用免疫印迹法对RA患者的血液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有36%的RA患者血清中含有一种未曾发现过的抗体,其分子量为33000,因此命名为抗RA33kD抗体。这种抗体与RF、抗RA相关核抗原(RANA)抗体及AHA等均无相关性,而且他们报告这一抗体不存在于其他结缔组织病中,认为是RA特异性很高的抗体[15]。但据周志杰等报道[16]:用同一方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RA33kD抗体,阳性率与Hassfeld的报告相仿。然而SLE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阳性率依次为30%和40%,可见抗RA33kD抗体对RA的特异性并不理想,不能视为RA的标记抗体。同时他们发现在同一检测中,在36kD处另有一条区带,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34.1%,而其他疾病患者中均为阴性,并称之为抗RA36kD抗体。认为此抗体可能是RA的一种新抗体,或许是一种标记抗体。当抗36kD抗体和33kD抗体同时出现时,对RA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且和RF无相关性。如果将此2个抗体APF、RF乃至新近发现对RA特异性较高的AKA结合起来,则对那此RF阴性的RA病人,可大大提高诊断率。

  4.6 抗Sa抗体(Anti-Sa antibody) Sa抗原最早在人脾中发现,之后在人的胎盘及类风湿滑膜翳中也发现,因此推断Sa抗原是人体的正常组成部分。1994年Despres等[17]首先报道:在未经选择的RA患者中,抗Sa抗体阳性率为42.7%,特异性为98.9%,抗Sa抗体不同于已发现的其他自身抗体,包括RF、抗RA33、抗SSA、抗SSB、抗RNP、抗Sm、抗Scl-70、抗Jo-1、抗RANA和抗核周因子。抗Sa抗体是一种新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可作为对RF的补充,尤其对RF阴性的RA患者,更有诊断价值。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建立了一些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这些检测对RA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足之处是,至今尚没有一种公认的标记抗体出现,有待学者们的继续努力。

[ 本帖最后由 ch888 于 2006-6-3 07:0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7: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现状(EULAR 会议整理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现状

  本次EULAR 会议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的研究文章共900篇,内容涉及RA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多个方面。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介绍给读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的Cao等发现,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中起了重要作用。RA患者,滑膜液中的CD25+CD4+T细胞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抑制体外培养中滑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25+CD4-T细胞的增殖。该研究提示, CD25+CD4+T细胞具有调节功能,在RA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波兰Klmiuk等的研究论证了黏附分子在RA发病中的重要意义。研究者发现,RA患者血清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于-1(sICAM-l)、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VEGF)以及可溶性E-选择蛋白(sE-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粘附分子的水平与反映疾病活动程度的血清急性期反应物的水平相关。
  瑞典UMEA大学医院的Jonsson等发现,RA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与发病年龄、吸烟、血小板激活因子抑制剂、胆固醇水平、ICAM和E-选择蛋白相关,可以通过病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甲氨蝶呤 (MTX)对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有效。
日本Toyama医药大学的Yudoh等证明,RA患者成骨细胞端粒酶的长度明显低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端粒酶长度成正比。该项研究提示,改变端粒酶的长度能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促进骨质形成,从而抑制骨质疏松,这可能成为治疗RA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
  国内栗占国报告了利用非T细胞结合肽抑制T细胞激活和胶原性关节炎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Ⅱ型胶原(C Ⅱ)263-272位的氨基酸在RA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替换C E中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氨基酸,可能形成一种只与HLA-DRβ1分子结合,而不被T细胞识别的非T细胞结合肽,这些修饰肽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减弱,并可抑制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生。
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软骨低聚基质蛋白(COMP)是细胞外关节软骨基质中的一种非胶原性糖蛋白,在RA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RA相关分子之一。澳大利亚Skoumal等研究了62例RA病人的COMP水平与关节炎症和损伤的关系,结果显示,COMP和C反应蛋白(CR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COMP水平高的患者发展为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增高,需积极应用病情缓解抗风湿药(DMARD)治疗。瑞典Lindquist等人发现,早期RA患者血清中COMP水平升高提示有大关节损伤,而且COMP水平升高的RA患者,5年以后发生广泛性小关节损伤的几率增高。以上研究均提示,血清COMP水平可作为RA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抗环状瓜氨酸肤(CCP)抗体在RA申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德国Vallbracht等发现,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为51%,特异性为97%,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因子(RF)阴性的RA患者中,仍有18%的阳性率,在应用DMARD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抗CCP抗体的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抗CCP抗体可作为临床判断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并指导治疗。
  法国Meyer等对191例RA病人进行了5年的前瞻性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和抗角蛋白抗体(AKA)。结果显示,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约为50%。抗CCP抗体阳性或APF阳性患者5年后总体SHARP平分明显升高,其关节损伤、侵蚀和狭窄的分值是抗CCP抗体阴性或APF阴性患者的3倍,AKA对关节组织损伤的预测价值不大。抗聚丝蛋白抗体(AFA)可以出现于疾病的早期,是X线关节损伤的早期预测指标。
  丹麦Hvidovre大学Ostergaad等经过5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腕关节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早期骨髓侵蚀,早于常规X线片2年显示骨略侵蚀的变化,研究者认为,腕关节磁共振检查与X线片相比,在提示RA的病变上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0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提供这么多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感谢ch888提供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我现在已不再关注这些指标了。

但这些指标对于初病者非常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cqmyg 于 2006-6-3 11: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2: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4: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_^看了,我恨不得也去研究了...
恩,早期确诊是需要结合症状和化验指标的,当然还有好的医生的经验,我当时也是什么都不明显就确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8: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管指标好坏,自身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不管什麽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康类风湿论坛 ( 桂ICP备12003771号 )

GMT+8, 2024-10-9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