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风趣爱康(www.iKang.org)是类风湿公益论坛,网友言论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大家文明发言!
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目前已知又四种类风湿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有50%的IgG类风湿因子被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其实,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1)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当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才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参与致病过程:
1)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
2)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关节病变更严重;
3)IgG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
目前,一般医院主要采用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类风湿因子。前者可以半定量,后者可以定量;某些医院用自动化分析仪,采用速率免疫比浊法。乳胶凝集法必须按规定在3分钟内观察凝集状况,超过时间出现的凝集多为非特异性, 无临床意义,其正常值为≤1:10。速率免疫比浊法其正常值为≤30国际单位/毫升,由于仪器对浊度识别无特异性,为防止血清标本对其影响,需空腹抽血。有些人认为: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了,其实不然。类风湿因子不但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液中,还存在于关节的滑液中滑液中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比血清中的低但有时滑液中为阳性的病人在血清检查时,则为阴性。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液中的阳性率一般为80%左右,当伴有类风湿结节、脾肿大等时,阳性率高达85%左右,严重病例的阳性率可超过90%。笔者曾对一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作了类风湿因子测定,阳性率高达92%。未测出类风湿因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同称为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经研究发现:当吸附自身IgG(免疫球蛋白G)后,可在部分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测到IgM类风湿因子,即隐匿性类风湿因子,这种隐匿性类风湿因子,尤其多见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滴度一般较低。另外,测定IgM类风湿因子的方法可能会漏检IgA或IgG类风湿因子,这是血清学检查阴性的另一主要原因。
类风湿因子的测定,虽然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并没有特异性。类风湿因子阳性也可见于其它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多肌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时并发阻塞性非纤维化的病人。我国曾对一组100例20~50岁的正常人进行了测定,阳性率为2%。正常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达到5%,且随年龄的增长阳性率增多,超过75岁的老年人阳性率可达25%。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子女,有部分人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并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风、梅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感染、锥虫病、心肌梗塞、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异体肾移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次输血、多次预防注射、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等,偶尔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