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7 15: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凌云,男,生于1962年8月,1990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到意大利、日本、英国和澳大亚留学。目前正在培养的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现任中华风湿病学会委员,江苏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江苏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江苏医药、医学研究生学报、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卫生厅“135”重点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劳模,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优秀中青年医学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鼓楼医院和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 p5 S6 R- e% i: i! c3 S+ ^) Y 自1993年担任科主任以来,带领全科同事发奋图强,专科在原有的基础上,诊断和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地位,成为南京市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专科的规模为全省最大,自1998年底在亚洲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红斑狼疮,又在国内风湿病科率先建立了层流病房,引进全套干细胞移植设备,能独立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红斑狼疮及其他自身免疫病,专科实验室也配备了大量的常规仪器。承担南大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的授课。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期,主办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骨干医师会议。
0 a' o! C% `. s" T 完成省市科研课题6项,获得省卫生厅和南京市重大项目基金各一项,总经费300余万元,获得市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著作6部,主编专著2部。确定专科目前的主攻方向为1: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构建人才梯队,定期派送科室人员去国外学习。科室目前在孙凌云主任的带领下学风正,人心齐,干劲足,专科工作运转有条不紊。
' E5 f( Z3 K* O5 E; K5 c) D4 B3 [" {% k
* A0 y, m3 b- o% {! I! q
( X3 Z- Y" ^5 x {: n/ x发表文章0 c, t% {( m4 D# t/ a; K
0 ~5 z7 x' b1 Y# ~! f; D文章名 杂志 + U: Q. T) o- v; f3 x- F0 s- @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heumatological dise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Rheumatology. 2004; 2(3):84-90.
, m3 f }0 H# i) v' l9 {2 iLymphocyte apoptosis and macrophage function: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lin Rheumatol. 2005; 24:107-110.
" D. Y2 z0 m0 k+ ?) N# ~; o5 BIncreased interferon-inducible gene expression in SLE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nephritis and disease activity. ACR 2005 abstract. ) F4 s" y6 @5 Q! v
Autoantibodies to oxidized phospholipids correlated with aortic lesion areas in an atherosclerosis lupus model. ACR 2005 abstract.
5 T \" [) R( ^, B4 r$ UDendritic cell-T cell interactions: a potential pathoaetiologic mechanism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R 2005 abstract. 7 n1 F. d+ o3 C( C( C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matopoietic cytokine express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7 j7 k9 |1 Y" M- E# \2 C F
Serum levels of osteopondi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 Y: n& w$ [/ `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586-589 . h. F2 N$ t: d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5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江苏医药2005;31(4):265-267 3 p1 O9 m$ A7 }8 x/ T/ U A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2):122-124
0 G) G- b: w5 ?9 C8 k3 Y1 R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重症难治性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1):25-26 ! O4 U2 G7 L: z6 O- {) D+ v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5;31(4):296-297
7 ~3 z/ V9 @0 O; b. T&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治疗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3):1373-1375 3 [5 W p6 ~, m1 B! c* r
间质干细胞和自身免疫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308-311 3 j' B/ A) r* @- M, h% H
干燥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5;31(4):310
( A2 s' t2 u h脉冲式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 中华消化杂志2005 & |- w4 t" a% \ Q) ~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病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625-627
. D/ r S9 R) c+ ^4 J, j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3):190-191 $ t* n* D, Y G; A( C8 d7 _' _( o
类风湿关节炎干细胞移植现状和展望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3):155-156 ! f; Z# J- N, `8 _; t" `1 @* d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部损害62例分析 江苏医药2004;30(1):55
8 R3 y# ~' O7 A+ A5 j抗疟药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4):248-250
# }; w! i8 f# O; y风湿性多肌痛5例临床分析及治疗评价 实用老年医学2004;18(2):111-112
1 d3 i: ?0 m8 s! a, Y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其机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7):433-435
+ S9 d. W ~. H( {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和展望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8):449-450 \4 `& J M0 a! {9 j; [# ~7 y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 江苏医药2004;30(6):438-439
: P5 n0 Y8 y% I' P以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分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9):542-544 3 o6 Z2 h+ {6 a% v
以肺间质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江苏医药2004;30(12):932 4 ]/ {. H% C: a/ b+ }4 H% e4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6q12精细定位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8):454-457 6 G' ?; e* V# D
多发性肌炎合并Weber-Christian病伴垂体功能障碍一例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420 " x3 m1 h5 ~' o" O# o6 [% N2 B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3):178-179
% i8 ^5 | B, t: G$ @' vBax p53基因表达与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3):172-174 + d+ h2 F7 p, u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kit受体表达的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4):198-200
0 T; l! B" ]3 m( j' T5 q2种疗效判断标准对洛索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评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3):164-167
% q& @ R3 c/ N$ ~. K1 h/ R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江苏医药2003;29(6):432-434 " C1 R& h9 k1 }# w
系统性红斑狼疮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江苏医药2003;29(6):459
1 z* L; ]( W" m7 H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江苏医药2003;29(6):460 + D' `% A' P) `& _! ]2 {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一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6):380-381 - I! b- z: t- V' H9 x2 ~$ p8 L9 S3 g% O
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1):681-684
! d+ F- r I) t7 d1 W* p- x趋化因子在风湿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2):755-758 7 O9 s( h% P$ ]- r1 N
来氟米特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英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84-3985
8 H6 l2 o8 H$ c5 [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及血清新蝶呤、γ-干扰素水平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5):563-568
3 W1 a. i& ^% y5 T' }急性狼疮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3;29(6):455-456 4 p/ k/ m3 H6 c% y3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脓皮病诊疗体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6):369 : b! A6 y5 F/ H8 H' e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矿物质密度的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3):192-194 7 j4 p* g4 K. T6 l0 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4):268-270 0 b1 d* }6 Q/ j. l: s4 H5 h
风湿性多肌痛诊治进展 实用老年医学2002;16(4):185-187
) S U! Q3 Y& J+ y& ?. H- w! G, {来氟米特治疗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实用老年医学2002;16(5):261-263
4 o* f1 g9 [1 H2 H7 c: R# Z/ v$ R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四种病毒核酸或抗体检测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2;15(4):374-375
4 f# G7 m: B3 S6 w; G a7 g/ `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7例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2;28(6):449-450 2 ]& }: ~/ O3 g% h% x9 p/ |, e
自身免疫病并发肿瘤的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2;28(6):468-469
" I6 W& U' _) {7 \+ Y2 eSLE患者淋巴细胞早期凋亡与抗双链DNA抗体相关性研究 江苏医药2002;28(12):889-891
, W& g! m3 t$ `# s" e* L6 P9 W* m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5):632-635 - X7 V% T2 a) J3 V" e
干燥综合征伴发其他皮肤病的临床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6):464-466 5 o$ Y6 r R9 s I
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江苏医药2002;28(6):448-449
, e8 G& C9 I8 H% j, J补体监测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意义 江苏医药2002;28(12):932 8 H5 R- d& U# ?# k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和误诊分析 临床荟萃2002;17(22):1351-1353 X/ y/ P% e: ]) H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1):26-28 0 I3 E# h5 z, G( q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1):56-57 6 ~0 N0 K$ I& B( v& F
移植血管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2):117-119
3 }1 m- F. I6 l6 q1 `" w% Q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VLA-4和选择素L表达的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3):192-194 * C4 F# w4 D ]' d6 _! {6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检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3):197-198
9 q4 e% P5 u, F! f#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6):397-398 & y$ ~. g% A1 ~1 _& e. p
骨关节炎的治疗新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2):717-718
: x5 x' G3 x. ?. j2 p8 L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 西藏医药杂志2001;22(4):80
* O) N6 q' d5 q# @0 A0 h" M, T4 W核素扫描对红斑狼疮脑损害诊断的评价 江苏医药2001;27(6):401-403 * `& F4 `& ]& \8 B
白塞氏病患者血清t-PA、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江苏医药2001;27(6):404-405
1 J2 T! ^2 R( u/ M以肺部病变为首发症状肌炎/皮肌炎二例 江苏医药2001;27(6):419 0 w& w* v* C4 M, p( ]. d6 {4 f
33例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免疫学分析 江苏医药2001;27(6):436-437 & L$ A/ n j0 c!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损害 江苏医药2001;27(12):911-912
8 j8 U# g2 y9 H8 ?*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1):52-53
5 i3 j0 {$ a4 s大剂量丙球治疗狼疮血小板减少紫癜1例 西藏医药杂志2001;22(2):78 , E7 ~$ L9 S& y2 a& z9 p: I7 @9 R
小剂量环孢菌素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江苏医药2001;27(12):913-914 4 y0 P" o2 |- G _0 n/ q& 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内脏损害 江苏医药2001;27(12):894-895 + @* Z- k3 @, p' K7 h' N+ K% A
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1):5-6
% X6 _! I! R: q) m/ a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2):111-113
% O: ?# X5 A0 S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3):186-188 : x* U5 G) h/ q! @2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存在的问题兼答王斌同志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关问题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3):191-192 8 @* U# ~% ]5 i* y; z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肝移植治疗一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5):318-319
& h- s3 Z' s5 R3 |SLE T细胞功能的改变 免疫学杂志2000;16(1):48-51
: O A+ p6 `( E; \$ _( A9 ^免疫抑制剂在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肝胆外科杂志2000;8(3):239-240 ( X7 H; ]: D8 L, ^! a" d
急性时相反应指数在成人Still病诊断中的意义 江苏医药2000;26(12):936-937
+ Z* V6 C4 X+ k/ t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进展 江苏医药2000;26(12):959-960 ~0 h# `, J& A( z/ t; I
南京郊区农民症状性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江苏医药2000;26(12):967-968 8 m$ z3 |6 ]% ]1 \ t" M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30例临床分析 医师进修杂志2000;23(3):26-28
: d+ A+ A' w% a/ K2 `* w3 p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0;26(6):489-490 9 t- K- M3 G7 I: I. X
SLE T细胞功能的改变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19(3):237
^4 l7 l% F0 Q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3):145-147 9 ~: ~: c( X( J
两种方法检测红斑狼疮抗DNA抗体评价及意义 江苏医药1999;25(6):422-423. , }- j+ A( Y* ^) ]
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强的松治疗与骨密度的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3):189-190 9 z- l& H$ T c- U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神经系统损害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2):90-91 $ ?- L p9 \! ^* {' [
腮腺超声检查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江苏医药1999;25(12):953
8 I/ r t/ r0 ^& s" Y分子生物学在风湿病中的研究和应用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7):492-493
& Z9 V! t/ k. u. H-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2):111-113
" |' P8 Q! b7 q& ?6 F2 bSLE血清和尿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3):135-138
, v0 X1 T! ^% I$ l! G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4):200-203 4 {1 ?( t2 l2 o! U# E' U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5):392-393 & D! A/ Y3 p% l/ w3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临床意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1):59-60
, l v3 T1 Q. Z* G; w/ K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肺部感染的治疗体会 江苏医药1998;24(12):910
* x! y& k j# f8 w, ^9 a9 l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重症成人Still´s病8例观察 江苏医药1998;24(12):917 ' ~& j d" a! C) ~ y0 k& y
成人Still病30例分析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8;5(3):8-11 8 |- d% P0 f1 i+ ]% j" b9 c& }
145例自身免疫病患者RF滴度与型别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1):3-4 " q; V" G6 K' A, f* d0 a7 U/ B9 ~
测定血浆纤维连接蛋白预报妊高征 青海医药杂志1998;28(1):48-49
' b' {3 X2 j, Z5 J" B fRF滴度与型别分析的临床意义探讨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1):71-72 # u# d# Y* q2 V) j3 t7 o$ G
脱落细胞涂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天疱疮的诊断意义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54-55
/ I. ]) F$ M" W4 J- W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扫描在中枢白塞病中的作用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4):262 $ \3 X* L! u2 H* O4 W, d+ Z# n
骨Paget病 风湿病学杂志1997;2(4):25-29
8 K4 c3 g) W+ j" }; }- r- A/ i8 F; p联合治疗自身免疫病合并的坏疽性脓皮病疗效观察 江苏医药1997;23(12):864
0 T; X' L: d5 q4 J4 }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研究 临床医学1997;17(11):34-35 - o2 h u* p& V( o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纤维性肌痛症的临床研究 江苏医药1997;23(6):401-402 " H& D5 c/ z7 ?; s q
血浆置换对弥漫性硬皮病患者血浆前列环素—血栓素A2平衡的影响 江苏医药1997;23(12):839-840
3 ?$ c. n. i8 D) h% y% VRF滴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诊断的探讨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17(2):119-120 ; V' g6 s) ~1 k
SLE患者ACA与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 江苏医药1997;23(6):417-418 / I) \3 a+ ^$ U
四种抗双链DNA抗体检测方法的评价 临床检验杂志1996;14(3):139 . }% I. B* u# a+ G7 {
Reiter综合征3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1):36
" T% `: j3 h: M. {6 V' W4 \噁丙嗪与萘普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对比 山西临床医药1996;5(2):75-76 1 s$ }+ Y& ?6 k( E6 F
阿西美辛治疗急性风湿病 江苏医药1996;22(10):733 / {: D/ Q: i4 C5 [/ v
弥漫性硬皮病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江苏医药1996;22(12):821-822
3 _; Q2 g9 Q( i3 HTDI引起哮喘的免疫学诊断和肺功能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1996;3:10-11 8 V+ [! _7 S7 J
血浆交换对重症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疗效的对比观察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5):341-342
9 G6 v5 m2 d" Z8 D( \5 p# @: x
" [: m" H* q$ x% w5 y; B不同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1抑制因子的作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5;11(2):114-116
* v$ x5 U# j; T中国人SLE患者N-乙酰化转移酶的研究 免疫学杂志1995;11(4):246-248
, T1 t& h# `( A+ `$ A; |0 A血浆置换治疗弥漫性硬皮病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9):616-619 : [: D i& n+ ~! y. U2 Y
结缔组织病早期免疫学异常探讨 江苏医药1995;21(6):401 & Q- n. ~6 d; M' Q
血浆置换和青霉胺治疗弥漫性硬皮病的前瞻性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5(3):553-555 # ]6 A7 w% G; W$ K0 U
瑞得双盲对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 江苏医药1994;20(6):329-330 * |7 {% e8 j6 I6 w! ?) ?2 }% _7 U
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1994;20(11):643
" b) l: S, Y! U$ n2 o. |& `1 T去血浆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2例报告 江苏医药1994;20(12):714 - z" K9 h; M6 P# \3 K% N/ V. Y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附33例临床分析) 临床荟萃1994;9(11):484-485
& b% O" s- w. `( G7 l, I% B, ^补体C1抑制物与临床研究进展 江苏医药1992;18(4):204-205
; m' d; G+ V" [2 f u干燥综合症 实用内科杂志1992;12(12):635-637 ) X6 Q2 D, {, r% L' @1 M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遗传性补体缺陷相关性探讨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2;8(1):63-65
S/ s0 C7 T) k$ D& Y4 D9 p8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中级医刊1991;26(7):421-422 + X* H5 u& G) D& a3 M' \4 c9 C
抗人C1抑制物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柱分离的C1抑制物性质初探 免疫学杂志1991;7(3):161-16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