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风趣爱康(www.iKang.org)是类风湿公益论坛,网友言论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大家文明发言!
本帖最后由 健康宝宝 于 2012-8-19 15:47 编辑
血清及细胞学检查。
(一) 自身抗体
类风湿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除传统的类风湿因子外,近年来有发现了对RA诊断乃至研究均有意义的多种自身抗体,他们包括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及抗RA33/36抗体等。
1)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分为IgM、IgA、IgG及IgE四型,其中IgM及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E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50%的IgGl类风湿因子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RA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RA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1.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意义:利用传统的乳胶凝集方法测定类风湿因子时,RA患者的IgM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78%,而其余患者可能为IgG、IgE或IgA类风湿因子携带者,也可能四种类风湿因子均阴性。未测出类风湿因子的RA通称为血清阴性RA。应当指出,在其他风湿病、慢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正常老年人,类风湿因子也可阳性反应。因此,应注意鉴别诊断,更不应将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同于RA。
2. 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研究发现,当吸附自身IgG后,可在部分类风湿因子阴性的RA患者血清中测到IgM类风湿因子,此即隐匿性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幼年RA患者。利用放免或ELISA法可在50%的类风湿因子阴性RA患者血清中测出此种类风湿因子。隐性类风湿因子的滴度一般较低。此外,测定IgM类风湿因子的方法可能漏检IgA或IgG类风湿因子,这是血清学检查阴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IgM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重复测定,以提高类风湿因子的检出率。
3.类风湿因子与HLA-DR4 / DR1:HLA –DR4/ DR1可能是类风湿因子产生的遗传学基础。与HILA -DR4阴性者相比,该基因阳性者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明显升高。进一步研究还提示,HLA – DR4与类风湿因子的相关性比HLA –DR1与类风湿因子的相关性强。
4.类风湿因子与病情:临床研究发现,类风湿因子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在类风湿发病3年内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多伴有较多的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血管炎,下肢溃疡,周围神经病及肺血管炎等。IgA型类风湿因子阳性较IgM型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患者更易出现关节外受累的表现。
5. 在治疗上: 若患者持续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尤其是IgM型类风湿因子,应及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甚至需要两种以上的联合治疗。
6.类风湿因子滴度变化的意义: 类风湿因子滴度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类风湿的病程长短似乎与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及滴度无关,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大多数在发病的最初3年内出现,反之,如果最初3年内不出现类风湿因子者,以后也多不出现。类风湿因子下降是提示病情好转的指标之一,但是变化远迟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中的急性时相蛋白。现研究证明,慢作用的抗风湿药物可以降低类风湿因子的滴度,在部分患者甚至使类风湿因子转阴。
2 )抗环状瓜氨酸抗体(CCP)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CCP抗体在类风湿患者中阳性率远远高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在类风湿的敏感率为41%----70%,特异性为90%--98%,抗环状瓜氨酸抗体可出现于类风湿的早期,因此它可能是类风湿早期诊断的标志性抗体之一。抗CCP抗体与APF,抗Sa抗体,AKA,同时检查可以提高对类风湿的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除此之外,CCP抗体阳性的类风湿患者更易出现关节的骨质损坏,因此CCP阳性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3)抗丝聚蛋白抗体 (AFA)
对于诊断类风湿的敏感性为35.9%- 54%,特异性为93.7%,尤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而且,AFA可以出现与RF阴性的RA患者,从而可弥补RF 的不足。联合检测APF、AKA和AFA可以提高RA诊断的敏感性。
4 )抗核周因子 (AP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核周因子的阳性率为46.8%- 86%,血清滴度亦远高于其他结缔组织病。该抗体诊断类风湿的特异性为72.2%-90%。抗核周因子的阳性率可高于类风湿因子。大约1/3的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患者可检出抗核周因子。可出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阶段。
5 ) 抗角蛋白抗体 (AKA)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角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60%- 73%,特异性达87%- 95%, 抗角蛋白抗体可见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1年内,38%的患者该抗体为阳性。同时检查抗角蛋白抗体与抗核周因子可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水平。
6 ) 抗Sa抗体
见于42.7%的类风湿患者,在有关节破坏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该抗体的阳性率达68.4%,Sa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为78%- 97%。抗Sa抗体滴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轻重有关,并手治疗的影响。
7 ) RA相关核抗原抗体 (RANA)
在RA患者的检出率为62%- 95%,此抗体阳性多伴有关节外表现,而且关节损害往往较重。
8 ) 抗RA33抗体
RA33患者的阳性率是36%,特异性高达99%,可以出现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患者中,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明,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和其他关节炎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9 ) 其他自身抗体
RA患者血清中还可检出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P68抗体、脂皮质激素抗体及丙酮酸脱氢酶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
(二) 补体和免疫复合物
RA患者的补体水平随病情变化而波动。无关节外病变及非活动性RA患者的总补体、C3及C4水平多正常,甚至略高。
(三) 急性时相反应物指标
1 ) C-反应蛋白 与病情活动指数、沉降时间、握力、关节疼痛及肿胀指数、血沉和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病情缓解时下降,反之则上升。C-反应蛋白水平与RA骨质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呈正相关,
2 ) 血沉 与RA的活动性有关,病情加重则血沉增快
血沉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经常做的一项检查。80%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活动期血沉增快。因此,血沉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的一项实验室指标。患者病情恢复时,血沉可以下降。但是临床观察说明,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关节疼痛、肿胀及晨僵等症状和体征改善的同时,血沉可以下降(不一定降至正常),但另有部分患者尽管临床上关节症状已完全消失,而血沉仍不降,并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各个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不同的并发症及不同的药物治疗等因素都有关,既不能简单说血沉增快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一定处于活动期,也不能说血沉不快的患者绝对没有病情活动。关键在于医生要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了解和仔细分析。经病情缓解药物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青霉胺等治疗,RF滴度会下降,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四) 血液学改变
(1、红细胞 约30%的RA患者伴有贫血,以正细胞低色素性较常见,多与病情活动程度有关。
(2、白细胞 类风湿活动期一般可有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加,尤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伴有关节外病变者。
(3、血小板 RA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正常,但当病情活动时将近70%的患者血小板持续升高超过300X109/L,只有在病情缓解后,血小板才能降至正常。除Felty综合征、免疫抑制剂及慢作用药物等影响外,RA患者很少有血小板减低。另外,RA患者的血小板增高多与贫血、白细胞增高及类风湿因子并存。
(4、高黏滞综合征 表现为脑缺血、紫癜、静脉血栓、视物模糊、头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