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类风湿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感谢那些曾经为论坛捐助的康友教你如何正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线电子病历,记录生活每一天爱康之家会员公约,康友必读!
清除来氟米特用消胆安考来烯胺免费参与生物制剂临床治疗项目权威书籍《中华风湿病学》电子版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楼主: 永不绝望

[生活] 我的私人空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风趣爱康(www.iKang.org)是类风湿公益论坛,网友言论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大家文明发言!
消渴病与九汁饮


九汁饮见于《问斋医案》之三消篇。蒋氏所列的医案中,直接嘱咐患者常服九汁饮的有三例,如下:

    案例一:经以消渴乃膏粱之疾。形逸心劳,君火暴甚,肥甘助热,肾水重伤。内水不足,欲得外水相救,故消渴引饮。如溪涧涸于炎晖,釜水耗于烈火。谨防疽发于背,治之以兰。佩兰叶、天花粉、川黄连、北沙参、白知母、川贝母,常服《医话》九汁饮解渴。秋梨汁、鲜藕汁、甘蔗汁、芦根汁、西瓜汁、淡竹沥、生姜汁、生地汁、银花汁,九汁和匀,重汤温服,代茶解渴。

    案例二:五行之内,火独能消,燔火为炭,焚石为灰,煅锡为粉,煮海为盐。消为火症明矣。上消属肺,烦渴饮饮,舌赤,喉干,脉数,火烁金伤,清肃不行,法当清上。生石膏、白知母、天花粉、大麦冬、佩兰叶,《医话》九汁饮解渴。

    案例三:消瘅渴饮,舌赤唇焦,火烁金伤,清肃不降,防痈窃发。生石膏、白知母、生甘草、粳米,常服《医话》九汁饮,代茶解渴。

    蒋问斋一代名医,谓九汁饮源于其父之《椿田医话》,屡用之,当为有效之剂。三消一篇中十二个案例有三个直接用九汁饮,还有三个亦含有九汁饮之药。然观后世医家诸医案,似乎少有人用。观其所用之药,皆为常见之品或临床常用之药,不似难以制备,而《问斋医案》为著名医案,读者不在少数,何以临床不用?遂存疑!

    后读一消渴病医案集,引《问斋医案》之九汁饮用治消渴的案例,评注中有:“九汁饮解其标以治口渴,但是由于九汁饮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所以将其运用于治疗糖尿病是不恰当的。”

    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其临床症状中以“三多一少”为典型,与消渴相同。既然如此,为何古代可以用而现代不能用?遂考其药,溯其本!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本经逢原》引戴元礼之言:“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珍珠囊》曰:“补肾水真阴”,前人多有用治消渴内热者。《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等为滋膵饮,肾气丸地黄丸之用治消渴则更为广泛,其中也用地黄。《本草纲目》有以地黄,知母,葳蕤煎汁止烦渴之记载。盖消渴多以小便频数导致大便秘结,以地黄润燥。消渴后期可见肢体萎痹,肌肉消瘦,手足麻木,地黄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既可以治疗也可以预防,故为治疗消渴,预防其后期并发症的主药!

  
    鲜藕汁,味甘性平,《本草纲目》用其可主治热渴,散留血,生食治霍乱后虚渴,古方多用治虚劳烦渴。九汁饮用其治阴虚内热之渴,取其甘缓生津之效。朱丹溪用白藕汁膏(黄连末,生地汁,牛乳汁,白莲藕汁各一斤慢火熬制)治消渴。现代临床也常用。

    银花汁,味甘性温,主治寒热身肿,《本草纲目》谓其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外科精要》制忍冬丸,“治消渴预后,预防发痈疽,先宜服此。用忍冬草根茎叶花皆可,不拘多少,入瓶内,以无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研为细末,以浸药酒打面糊,丸梧子大......此药不特治痈疽,大能消渴。”取其甘缓生津之效。近现代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用药中,金银花也是重要的一味。

    芦根汁,味甘性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客热”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本草纲目》言:“止小便利”,临床也多用于消渴的治疗。如清代医家张聿青治疗消渴病的医案:“某,渴而溲赤,肺消之渐也。煨石膏,元参,冬瓜子,北沙参,地骨皮,活水芦根。”

    秋梨汁,味甘,微酸,性寒。可主治热嗽,止渴,功效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本草纲目》附有一方主治消渴:“秋梨汁,庵罗果,煎饮,降火清金。”普济方中记载治消渴:“用香水梨,或鹅梨,或江南雪梨皆可,取汁以蜜汤熬成,入瓶,无时以热水或冷水调服,愈乃止”

    甘蔗汁,味甘微涩,性寒,功效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名医别录》记载:“利大小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有天然复脉汤之称”《本草纲目》注有:“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引唐朝诗人王维诗:“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说明有除内热的功效。并在消渴常用药中有一方:“以林檎,芰实,西瓜,甘蔗,乌芋,黄柏,止消渴,见尿多能食者,煮汁服。”其中西瓜、甘蔗并用。

    西瓜汁,味甘淡,性寒,《本草纲目》用其“消烦止渴,解暑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

    淡竹沥,味甘,性大寒,《名医别录》记载:“止烦闷,消渴,劳复,治暴中风风痰,胸中大热。”《本草纲目》注有:“性寒而滑,风火燥热而有痰者用之。”并在消渴常用药中有一方:“地骨皮,荆沥,竹沥,日饮”功效降火清金止消渴。震亨曰:“诸方治......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竹沥)”。

    生姜汁,味辛性温,《本草纲目》认为有益脾胃,除壮热之效,是临床常用的炮制辅料。圣惠方中有用生姜治疗消渴方:“干生姜末一两,以鲫鱼胆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炊下”。五脏之中,脾主津液,生姜益脾胃而生津,同时又以其味辛,润肺止渴。

    综上所述,九汁饮中,以地黄汁清热滋阴为君,辅以鲜藕汁银花汁芦根汁清热生津为臣,佐以甘蔗秋梨西瓜汁和竹沥生姜汁,共凑清热生津止渴止饥之效。此外,消渴小便数,故易致大便燥结,生地黄之用,也有润燥通便之效。生姜之用,既有于热药中用一味温药为引之妙,也有助竹沥行其滑利通络之功。梨汁蔗浆两味,不特止渴,也治消中。九汁饮用于消渴证属实火盛之重症,不仅有清热止渴止饥之效,更有预防其后期并发症之用。蒋问斋用此药,有治未病之妙。

    至于现代医学认为其中含有大量糖,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中不适合用糖,故现在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多不用者,我尚质疑:糖尿病的治疗中,是否一定不能用糖?其后期病变的治疗可否在一定阶段用葡萄糖?主要理由除方中西瓜之用外,还有以下三点:

    1.认为糖尿病分型属于胰岛素不足,但是后期并发视网膜病变,有人认为是由于后期血糖不足以供养所导致;

    2.低血糖症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

    3.金匮肾气丸作为临床常用的消渴病治疗药,其制法中明确有:“炼蜜为丸”,且用熟地。蜂蜜,现代药理认为其中含有的果糖和葡萄糖达70%;熟地,其最佳制备状态,认为以“黑如漆甜如饴”为标准,这时候熟地中的大部分多糖已经分解成还原糖或葡萄糖。

    以上观点,未经过临床,仅读书一心得,今提出供大家参考指正!(马奔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本科01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1: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鞠通妙用秋梨治消渴

吴鞠通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温病大师,著有《温病条辨》等著作,为温病学科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参加《四库全书》检校,受到嘉庆皇帝赞。许并召为御医。由于他医术精湛,用药神奇,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而名扬海内外。

道光十三年,杭州书生李凉约同伴入京都会试。船至扬州邗江口,李凉不幸染疾,同伴即登岸将其送至黄某医生处诊治。黄医生诊治良久说:“君疾系感冒风寒,一药即可愈,将何往?”李凉答道:“将赴科举考场。”黄医生听后断言说:“先生休矣,此去舍舟登陆,必患消渴症,无药可救,寿期不过一两月,脉象已沉,速归商及料理后事吧。”遂开方与之。

李凉回舟后,潸然泪下,辞伴欲归。同伴说:“此医家吓人,生财之道也,况黄不过时医,绝非神仙,何必介意!”李凉听后心仍存恐惧,哭之更甚。此时,船工闻声,忙人舱询之,了解详情之后,忙说:“公子不必惊怕,君登陆前往清河县王家营,那里有个告老还乡的吴鞠通,手段高明,人称神医,今春常有浙江官府人乘舟前去诊病,公子何不也去试一试呢?”同伴说:“反正来去不多几日,倒不如去问诊一下。”李凉觉得甚有道理,忙谢船工,决定去王家营求医。

不日,船行抵清河,李凉舍舟登岸,果然渴病大发,于是忙上车去西坝“向心堂”向吴老先生求治。此时已近傍晚,吴鞠通见是一赶考书生,忙与诊之。吴问完病情又切脉良久后说:“公子不用害怕,此病并无大碍,我用一良药,乃是淮阴清口特产秋梨,可消渴止咳,甚好,你去京都,可将后车满载,渴时即以秋梨代茶,饥则以梨作膳,约此物食过百斤,即无恙也。”并怒斥说:“焉得无药可救,误人性命耶,庸医!”公子热泪盈眶,兴奋不已,如实遵办,时至京城,消渴果然好转。一年后,李凉赶考归来,专程登门以十二金及贵重礼物为谢,以报答吴先生的救命之恩。吴鞠通说:“治病救人乃医生之责,何谈感恩图报;岐黄仁术是济世苍生的职业,行医救命切不可草率从事,一定要精益求精。”李凉拜泣而退,乘舟返乡。

《本草求真》称“梨成于秋,花皆白,得西方之金气最,味苦微酸,气寒无毒,功能人肺与胃,凡胸中热结热嗽,痰咳便秘,狂烦咽干、喉痛、口渴,中风因热反胃不食,并汤火伤疮痈疽、目障、丹石热气,一切属于热成者,惟食梨数枚即能转重为轻,消弭于无事。”

可见,大名医吴鞠通不用药物,通过秋梨治愈消渴病,其治法之神奇,其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受到高度评价,为后世同道所敬仰和崇拜。

秋梨酸甜,其性寒凉,可生津止渴、润肺清心。消渴病内热伤津,津气耗散,用秋梨代替饮食,既能清解胃热,又能益气生津,久而久之,病即好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偏方治愈糖尿病有记载

治愈糖尿病的文献记载很多。方法也有简有繁。一些方法似乎更简单,如梨是我国各地均有出产的水果,以北方品种为佳。梨又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肾经。功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烦渴、消渴、肺热咳嗽、咯血、吐血、噎肠、反胃及便秘等症。糖尿病属消渴病的范畴。古时有不少人用梨治疗烦热和消渴病,确有良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中指出,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他说,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烦闷无聊,请名医杨吉老诊治。杨诊后称此病乃极为严重之热症,气血消烁,病势险恶,无力回春,且预言三年后该士人当患痈疽病而死。扬吉老的诊断,说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预言痈疽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后来士人听说江苏茅山有一道士医术精湛,但不轻易给人治病。士人便穿上仆衣,径直来到茅山求见道士,且表示自己愿意当佣工,求道士收留他。道士应允,让士人与弟子们生活在一起。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医治病的实情。道士诊脉后笑着说:“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病自当平。”士人遵嘱照办。一年之后,诸症悉除,消渴病痊愈。士人再次拜访杨吉老,杨见他颜貌腴泽,脉息平和,便极其惊讶不解,士人便详告经过。杨吉老慨叹学医不精,愿拜茅山道士为师。

  据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风痰已深,医生拒绝治疗,只劝说他早日返回家乡。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时遇到了兽医赵鄂。赵建议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种,如红消梨之类),感到口渴就吃梨。数月后,士人病终痊愈。士人虽说患风痰,但从他口渴不已的症状来看,也同时患有消渴病。

  据最近报道,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离休干部冯权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两个月治愈。医生总是告诫糖尿病患者,忌食糖份高的甜食,而古传秘方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冯氏的体验是,口渴时,吃一两个甜梨,仍感到口渴,可再吃梨,一直吃到不渴为止。并提出,一定要吃甜梨,如鸭梨、雪花梨、白梨等。遇无梨季节,亦可食白萝卜代之(长形甜味),与吃梨有同样的效果。吃梨治消渴病的记载可以从冯权朝老人吃甜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中得到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自然发展变化辩证和全方位整体的认识。这种辩证认识事物的方法,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被先哲们引入医学领域,用于人们保健、探知病理病因和对症施治等范围,阴阳五行学说就逐渐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基础理论了。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确定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这是中医、中药有别于西医药和治疗方法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和长处。有时候,把同样的病例、但分别经过中、西医不同诊断和治疗的经过拿过来对比,其结果可能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自然会加深我们对祖国医学理论之博大精深而产生的钦佩之情。

    首先,中医始终把人放在宇宙、天地、寒暑、情绪等外在环境之中,坚持人与这些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始终把人与这些环境的关系作为自己了解病因、制定医疗方法的首要问题来考虑。而不是如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不好就把哪里切掉拉倒。

    中国古代中医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组成,这种气有阴阳之分。春秋时期的管仲对此就确信不疑。世上的万物又有木、火、土、金、水之分,称为“五行”,对应人体的各个部位: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如果人体当中的阴阳失调,或者五行之气失去平衡,人就会得病。而保持人的健康,就在于平衡人体的阴阳二气,使人脏腑里的五行调理运行,不要此起彼伏、相互克制。

    这个理论对不对呢?请看依据此理来诊断的病症是否有效:据清代愈震所著《古今医案按》记载,有一位元大人的儿子昏迷几天,几位大夫看过都无法医治。后来请了奉真和尚来看。奉真诊脉后说道:这是五脏失调所至。病人的脾脏之气已经死了,无法恢复,病人明天就会死亡的。元大人乞求能否设法延长儿子的生命?奉真笑道:病人的肝气太旺,如果现在急泄肝气,则病人可以有所好转,但三日后也会死的。施药救治后,元大人的儿子傍晚果然清醒了,还喝了一碗稀饭。第二天病情继续好转,还能吃干饭了。元大人忙去向奉真和尚报喜,奉真听后说:不必高兴,这只不过是将压制脾脏之气的肝气卸掉后,脾脏暂时缓和所致。但脾脏之气已死,无法恢复,贫僧无能为力。到第三天,元大人的儿子还是死了。

    《古今医案按》还记载:有一个姓张的男子,三十多岁。经常两耳奇痒无比,每天一次。痒起来忍无可忍,拿到什么东西都赶紧用来掏耳朵,还经常用竹片劈为扫帚状掏耳朵止痒,以至于耳朵鲜血淋漓,第二天还是痒得受不了,就再用竹扫帚掏。后来遇到河北医生周敏道,便急不可耐地向周医生求治。周敏道诊病后说:此病是由于肾脏风虚,致浮毒上攻所致。肾开窍于耳,所以耳痒。可服用透冰丹,但要禁酒、禁湿面、禁食鸡、猪肉。最好坚持一个月。张生照办,其耳痒几天后就消失了。

    这两个医案如果西医治疗的话,大半不会做出这样的认识和这样的施治方法的。其结果也必然不会好于中医的疗效。那么中医看似离奇的疾病诊治方法到底有何依据呢?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大要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太咸伤心,太辛伤肝,太酸伤脾,太甘伤肾,太苦伤肺”。对此,中国中医研究院付景华研究员解释道:“中医认为五脏就是五种生命运动方式。用现代观点来归类五脏:一切生命的调控过程都可以归属于肺;一切生命的动力过程都可以归属于心;一切生命的演化过程都可以归属于脾;一切生命的传输过程都可以归属于肺;一切生命的发生过程都可以归属于肾。这是一种横贯于人体的生命过程。与西医纵贯人体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等九大结构系统不同,他们是在人体内纵横交叉的,是不一样的。”

    这个讲法和认识对不对呢?又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焦树德老先生如数家珍地说道:“人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大系统。其中肝有肝的系统,心有心的系统。与西医不同,它这个系统上下左右,精神物质、功能器质都是一统的。是一个把五个脏器都联系起来,人因此构成一个大系统的理论认识。所以如果有人问:我的指甲为什么老有坑,总好开裂。是什么原因呢?中医就会马上告诉他:肝主爪,这是属于肝的系统,与肝有关系,要调理肝脏。如果有人问:我的小脚趾为什么老发凉?其它脚趾都热,为什么小脚趾却凉,是何道理?中医也可以马上回答他:小脚趾属太阳,是阳经,你一定是阳经受了凉”。可见中医对人体阴阳五脏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能互相影响而形成的病因现象是早就烂熟于胸了。

    再看下一个病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洪图介绍说:有一个山东籍三十多岁的男子左肩长了一块黑斑,做手术切除后一年复诊,对医生说,我是个裁缝,现在左肩疼得无法做衣服了,是何原因?西医告诉他,这是手术伤了神经末梢所致,没有办法治疗。后来找到我,告诉我说,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最为疼痛。我就按照中医的理论给他分析:“肩背者,肺之腧”,下午三四点钟为申时,属金,在人体中为肺。这说明是肺气不利。他的脉象右寸脉明显弱,所以当用“利肺气”的药物调理。我给他开了六付中药,先吃一个星期。一周后这个裁缝来告诉我说:吃了三付药就有好转,六付药后已经大好,为了试验疗效,我还动手给我姐姐做了两件衣服,也无障碍。病就此好了。
为什么西医认为无法治疗的手术后遗症,在中医中药的调理下,一周时间就可以康复呢?这只能说明:西医对这个病的诊治有误,没有全面了解这个病的所有相关信息。单从手术后神经受损这一个方面看,割掉的东西当然无法恢复,所以就做出了没法治疗的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和对病症的全方位整体把握,在观念上就比西医要高出一筹,治疗效果的出色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再看对人类目前面临的顽疾——癌症的辩证施治病例: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庆其教授讲到自己经手的一个病例时介绍说:有一个肝癌右叶肝切除后做化疗的患者,只经过了一次化疗就发生强烈反映,呕吐不止、白血球大幅下降、无法忍受再做化疗。他找到我看病时我认为目前他的病症属于气、阴两虚,中医药虽有抗肿瘤药物,目前也不能贸然使用。因为这些药均属寒气,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只会引起胃气的进一步败坏、食欲更加不好。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应采取扶正、驱邪的方法,着眼于补气养阴、健胃健脾,消除目前影响进一步治疗的因素才对。依此理施药救治后一个月,病人食欲恢复。这时再关照病人加强营养,在高营养和抗肿瘤药物的配合治疗下,三个月后,病人的体重明显增加,白血球稳步上升,病情有了显著地好转。

    这一个病例说明:全面考虑、辩证施治有时候就是关乎整体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西医的纵向系统理论不可能顾及到这一点,在对病理的认识上,就输给了我们伟大的中华传统中医理论。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西医把医疗专业分得越来越细,伤病的诊治日趋“专业化”,这对某种疾病的深入研究固然有好处,但是越来越多的从医人员发现: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种弊端,就是人们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医治疾病与恢复体能之间的关系、对存在于一体的不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牵连等问题,越来越难有一个全面、客观和具有前瞻性的治疗方案了。

    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辩证施治的方法,在认识病理、长远和全面考虑问题、减少副作用和后遗症等方面都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难怪在一片甚嚣尘上的“废除中医”的怪论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中医看作是最为可靠的医疗方法,认为中医也许是世界医学更为光明的未来了。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中医药理论宝库,到今天为止,我们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还没有能够完全领略到其中的博大精深,但中华民族却能以此作为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理由之一。她也日益引起世界其它民族的羡慕和重视,让我们倍加珍惜和关注我们的这一份无比宝贵的遗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针灸、经络理论

中国的中医经络理论和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中医针灸疗法,是最为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黄帝内经》认为:将人体各器官、各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经络。“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对中国人习以为常,但外国人却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按照西医的方法对人体解剖,并不能使我们见到经络的样子;但中医们却可以按照它的路线治愈各种疾病,犹如神助一般。西方人又是注重结果和疗效的,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和病例在中医的治疗下得以恢复健康,又非常急于弄清其中的奥秘。

    据统计:在本世纪初,在中国学习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的外国人有七千多人,他们来自一百零四个国家,其中欧洲人居多。一位法国女学者认为:疑难症、慢性病用中医、中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后,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原因在于:中医不是只进行局部的治疗,而是注重对病情的整体把握,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观。而这正是西医缺乏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扁鹊路过虢国的时候,闻知虢国太子死亡,就到宫中探视。问及太子死因,宫中懂医道的中庶子说:太子是因为血气与季节不对应,病发于外而邪积于内,得不到外泄。使阳气缓而阴气急,导致暴厥而死。自鸡鸣时分到现在已经半日了。

    扁鹊说:麻烦你给国君通报一下,就说我渤海秦越人可以使太子死而复生。中庶子不敢通报,扁鹊解释道:我的医术可以闻病之阳便可论述其阴,太子并没有死,你如果不信,可以去看一下,太子的耳朵里一定有响声,他的鼻孔一定是张开的,而他双腿内测和阴部也一定还有余温。这一番话,听得中庶子目瞪口呆,连忙把虢国君请了出来。扁鹊对虢国君解释道:太子这个病叫“尸厥”,是由于“阳入阴中,阳脉下坠,阴脉上争,阴阳失常,气闭而不通。所以病人其形静止,就像死了一样”。说罢,扁鹊来到太子身边,先对他实施了针灸术,以通其经络。少时,太子果然醒来。扁鹊又用药物烫熨他的双肋,太子就可以做起来了。扁鹊留下几剂汤药就离开了。不几天,太子果然恢复如初。

    虢国太子为了感谢扁鹊的救命之恩,愿追随扁鹊继承他的医术。一路寻找扁鹊而去。至今在河北内丘县寺沟村且停寺遗址还留有两千六百年前虢国太子寻找扁鹊时在其下歇息的古银杏树,以及后世对此事记载的石碑碑文。扁鹊用针灸术迅速使得虢国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是中医依靠其经络学说和针灸方法,对病人病症整体把握、辩证施治,从而使危重病人快速恢复健康的生动记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经络研究中心祝总骧教授解释道:“一:人体存在隐性循环传感线;二,经络现象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而独立存在;三,经脉的确切位置与古典经络图基本吻合,并且该系统用现代科技方法是可观的”。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人体当中经脉分布于人体的深层,络脉分布在人体的表层。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理事李定忠教授说:“人体有两大系统:一是物质的,一是信息系统。经络就是人体的信息系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付学华介绍说:“经络西医没发现,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络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结构,它不是一个管道,它是一个生命活动现象,只存在于生命活动进程中”。根据这个理论,中医认为人的经脉分为正经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黄帝内经》认为:“邪客”(即:病魔)沿着松弛的皮肤侵入人的络脉,侵满之后就会灌入经脉。如得不到阻止,就会沿着经脉而进入人的五脏。因此,不论什么病,都可以沿着相关的经络来医治。

    我国古时候的《医案》记载名医孙东宿的一例医案:南都大司马袁洪溪因暑天忙于公务而患病,在躁热时吃下冰浸的瓜果等物,致使拉肚子。手下的医官们为他开了胃苓汤加滑石、木通、车前子等药医治腹泻。拉肚子倒是好了,又转成便秘了。医官又用润肠丸医治,又拉起肚子来了,反复几次,最后导致站着小便不出来,下腹涨;躺下又有小便沁出不止,众人束手无策。

    孙东宿诊后认为:这是盛暑不去所致。因现在是下午,脉象不准,明早再诊脉定药方。袁洪溪拉住他说道:“我这病很长时间了,今天你无论如何也要给我开付药。”孙东宿只好以“益元散三钱”煎香濡汤给他服下。第二天病人病情照旧。孙东宿说:“我明白了!这是经脉的‘三焦经’出了毛病!《黄帝内经》记载:这是尿窍不对之症。膀胱中温热下坠,导致窍不对应,所以站着尿不出来。睡倒时下坠的膀胱横着又渗尿不止。只有提补上中二焦元气,清除下焦的湿热,使三焦恢复正常,自然尿窍相对”。用这个理念指导医治,病人果然好了。

    这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医治好疑难病症的典型医案。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就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实施医疗救治的。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中医院教授贺普仁说:“不懂经络,开口就错!按照中医经络理论,中医能很轻易地诊断出一些疾病:比如在足三里的下方,有一个穴位,在那里一按,就能反映出你是不是得了阑尾炎。这个穴位就叫阑尾穴。这是靠经络传导为根据的。同样的道理,你胃不好,在足三里上就有反映;你肝有病,在丘墟穴就有反映。所以在诊断上离不开经络”。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为六十一名中风瘫痪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有起色,其中15%完全康复,活动能力与常人无异;40%情况明显好转,例如可轻微摆动脚部或缓慢地行动。港大中医药学院助理教授周杰芳认为,针灸能通过经络刺激脑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并有效溶化血栓,消除血管阻塞。如病者在患病后半年内接受针灸,可大大提高复原机会。

    据德国《焦点》杂志报道:2004年德国医学家通过一项有五十万人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再度证明了针灸疗法确有疗效。这一结论有望为针灸疗法被纳入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亮起绿灯。来自柏林的医学家斯特凡·威尔里希向该杂志证实说,在这项可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有关自然疗法的试验调查中,他们确证了针灸疗法的疗效。调查中,那些患有偏头痛的患者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50%的病人症状得到缓解;而那些患有背痛或者膝盖疼痛的患者,许多人的病情也都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2005年的《内科医学档案》学刊上发表大型临床研究报告指出,针灸对古柯碱等毒瘾病人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耶鲁大学的这项研究是由心理学家马格林领衔,研究小组对八十二名海洛因和古柯碱毒瘾病人进行针灸等治疗。马格林说,不论海洛因毒瘾或古柯碱毒瘾,针灸都有高度安慰剂效应,可以减低病人对毒品的欲望。不过,他承认,针灸恢复人体自疗功能的详细过程,西医没有人真正了解。耶鲁的实验报告加强了针灸确有疗效的说法,而在美国,有执照的针灸师已超过1.5万人,可见针灸大有成为主流医学的趋势。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相处的长期实践中,了解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辩证施治的养生却病医疗观。在对人体结构、致病机理、治疗法则等方面,都有区别于西方医术的独到之处。这些认识和实施方法,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理解。也进一步证实了“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国际的”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和《道 德 经》

中华文明的思想史上有两位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学说对中华民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东方思想、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两个人物和他们所创立的学说,一个是我们都已经熟悉的孔子以及他的儒家学说,另一个就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但不甚了解的老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本文就浅谈一下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意义。


                          范曾画作:老子

    其实老子在创建自己学说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建立一个什么“道教”,并把自己的主张作为这种宗教的圭臬。从现在流传下来的老子唯一一篇著作《道德经》来看,通篇都是讲老子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人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指导自己所作的论述。就是在这种论述产生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种认识和论述也是极其深奥和精彩的。

    首先,老子对宇宙的总体认识是这样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寥寥二十五个字,可意义太重大了。这里,老子首先表明:万物产生于“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遵循相同的基本规律组成的。在哲学上的意义就在于:承认物质的同一性。

    第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承认物质的可变性。例如正负电子、显性和隐性、内部和外部、发展和停滞等。“冲气以为和”,表示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矛盾的双方共处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形态是由于“气”的介入而产生的。这种“气”我们现代科学可以表述为:物体运行所产生的引力和斥力、物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等。古人由于缺乏现代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就笼统地把这看不到的东西统称为“气”,用来表示给予万物活的形态和表象的那种灵动的生命力。所谓“人活一口气”,没有气你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就是这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表述这一概念时用的叙述方法极其精细:“负阴而抱阳”,就是背着阴而抱着阳,引申之意也就是背对着阴而面向着阳。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面阴而背阳”呢?仅仅因为背和阴同属阴性,面和阳同属阳性吗?这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的研究理解。但老子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

    在古人看来,“气”的概念要大得多:人的思维、心情、力量、交流等都有“气”贯穿在里面。甚至外在到人的秉性、涵养,内在到人的血脉流通、思绪变化都是“气”使之所以然。万物不由这“气”充填进去,就不会有活力,也就不成其为生命。由于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气”表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人调整情绪、养性健体的方法,所以他的这个概念被后来的人们拿来用于指导道教功法的修炼,老子也就随之成为了道教的祖师太上老君了。


                武当山道士在练功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老子的这种宇宙观是不是要比西方人认为的“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上帝第一天造大地、第二天造星辰,……第六天造出人”的概念要客观、实际和深刻得多呢?

    由于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万物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而人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一种生物,他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必定也要与自然界一样。所有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要学习和遵循自然的法则,不要违背这个法则,而去把自己主观的意志和好恶强加于自然和事物发展的进程当中去。否则,就要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失败。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发展的规律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了。因为这种规律是亿万年的进化所造就出来的,它必然最符合实际情况,否则早就在进化过程当中被淘汰掉了。我们只能遵循它,顺应它,而这已经足够了。老子这样表述他的这一理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这种理念来治理国家和民事,老子自然就有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说法。这种理念过去说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现在看来,它实则与我们理想中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的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基于“物质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演变而来”这一理念所阐发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思想。它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强调人应该对自然和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并在尽可能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顺应发展规律和历史潮流的趋势而行动。

    大约二十年前,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气功”热。作家柯云路出版了一部小说《大气功师》,首次系统地把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气”的概念看做是有关气功的真实叙述。柯云路的这种观点我在理论上是赞成的,这一点无须隐瞒。但关于气功的作用和能量后来宣传的有些言过其实,其间还参杂着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冒充“气功”,那些就是不客观的后话了。

    关于“气”、“气功”的概念,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老子的这几段叙述:“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前一段是在讲气功“调息”的功法:守玄牝之门,呼吸尽可能轻绵、连续而均匀。这对舒缓情绪、减轻心肺负担、缓解精神压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后一段似乎是在讲述遵循“道”,即练习功法的一定之规进入气功的“存思”状态后,身体和精神上面的一些具体感受(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因为除此而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合理解释。


          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导引图”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在说起气功来,似乎都是骗人的东西。其实并不然。中华民族的先祖创立的气功功法,分“内功”和“外功”。“外功”指的是硬气功,“内功”有导引、存思、吐纳等派别,各自有不同的练法。《庄子.刻意篇》中就记载:“吹(疑难字:左口右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最迟到汉代时,各类导引术就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是现今最为直观的证据了。现代科学也早已证实:人脑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细胞被利用,而其它百分之九十的细胞都出于休眠状态。人的体能也大有挖掘的潜力,有时人在情急之中会爆发出惊人的体能表现来。这些也是我们古时候的思想家和医学家们始终关注和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的。

    大约就在柯云路写《大气功师》时,北京有一个硬气功师叫侯树英(音)的,就在北京体育馆表演了头开石碑、踢断钢钎的功夫。在他身上放上两块三米多见方的水泥预制板(楼板)后,又上去了十几个人,总重量在两千多斤以上。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确实有这样的功夫。后来侯树英马上就被加拿大弄去了,在那里教授硬气功功夫,并配合科研机构研究中国的气功科学。如果他的功夫是假的,估计他在加拿大也呆不了多长时间的。


   南少林武僧释理亮在表演“一指禅”

    后来又有人对海灯法师的“二指禅”功夫表示了怀疑,说两个手指头怎么能够支撑住一个人体呢?他上面一定有根绳子吊着。老和尚对此从不加辩解,至死都没能使人解开这个谜。最近,福建泉州南少林寺武僧释理亮不但轻易地向大家展示了“二指禅”,而且还对着电视摄像机表演了难度更高的“一指禅”功夫,用一个食指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见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六月的播出节目)。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你没有经过研究和了解,就不要不负责任地轻易否定。这是全人类几千年来留下的共同遗产,否定了不但会损毁这些极具价值的文化瑰宝,而且你自己也不会由此而光彩照人的。

    大概就是因为老子关于“气”的理论和表述孔子并不了解,所以,当他专程拜访老子后,弟子们问起他对老子的印象时,孔子还是觉得老子的学问高深得不可理解。他充满敬畏之心地说:老子像一个在天上云雾当中飞的龙一样。

    老子在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里表述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识自然、取法于自然、回归于自然。不论是对自身的修炼还是对社会的治理,都应如此。另外,老子以他独具的洞察力了解了自然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所组成的,而这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换。这就非常接近现代的唯物辩证法观了。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柔软的东西可以自由地克制最坚硬的东西,这个思想表述得多么洒脱和深刻。

    最后,说个小故事,看看外国人是如何看待老子学说的:有一位法国人到张家界旅游,看到中国游客乱丢东西,就善意地提醒他们:你们的老子说,“道法自然”,要回归自然。我们刚弄懂这个道理,你们怎么就已经把它忘掉了?

    面对我们民族充满智慧和理性的祖先,我们后来人不要因为无知和少教而愧对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的逍遥游

在中国古典思想家的领域里,一般都把孔子和孟子放在一起,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把老子和庄子放在一起,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理论。孟子确实继承了孔子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治国的方略当中去。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但是要说庄子只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理论并且有所发展的话,我认为就有些牵强了。

       孔子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有着成熟为人信念和教育理论的宗师,他在这些方面给人启迪,使你接触到他的主张后,不得不从心里佩服而自愿把他当作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导师。他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理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但仍然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尊敬。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孔子儒家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无以伦比的历史价值。“万世师表”四个字,孔夫子当之无愧。

       老子的思想同样博大精深。但是,他主要的精力和眼光并不放在“为人入世”的方面,他的思想和追求要深远的多,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根本规律和生命思想的精微之处。在这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不但当时无人企及,就是现在,仍然是我们继续探求的方向指标。他的理论思想之深刻、观察体验之细微、认识道理之精深,使得当时的大思想家孔子都琢磨不透,而把他尊称为“一条在云中的龙”。

       孔子总是正言教育人以真理,劝说人远离谬误;而老子却总是研究事物正反两方面的现象,把握事物和它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他的思想就其深度来说,就要比儒家的说教要高明得多了。只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上善若水。水虽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几句含义极深的话,就够你琢磨一辈子的了。他留给后人的全部思想、著作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的内涵,你穷自己的毕生精力恐怕都难以掌握那怕很小一部分。所以,老子给人以“庄严、神秘、悠远、高不可及”的神仙形象,与孔子的“修身治世”之师的可见、可尊的现实形象迴然不同。

       庄子的思想在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穷其道理的彻底性以及把握哲理的深度方面都与老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庄子一书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认识方法,特别是他论述这些思想时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飘逸于世、无拘无束地徜祥于天上地下、游移于物我之间的那种洒脱风格,就比老子的形象要使人感到亲近的多、形象的多了。使我们觉得他虽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但是却不是神,最多只不过是个隐居的逸士、世外的高人罢了。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保留至今的总共有三十三篇文章。历朝历代的人都有怀疑其内容中有后人续写的成分。但是,作为全书第一篇的“逍遥游”,却从来没有人怀疑这是庄子自己所作。也就是说:“逍遥游”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其认识论的理论方法。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庄子把这一篇作为自己的开篇文章?他到底想向人们说明些什么他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

      “逍遥游”首先讲了一个“鲲化为鹏”的故事:北海之内的大鱼曰“鲲”,有几千里地那么大。后来变化成大鸟“鹏”,其背部也有几千里那么广。“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特别强调《齐谐》这部书记载了这个事情:鹏鸟飞向南海时,激起三千里高的大浪,直冲九万里的高空。庄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道:大鹏的这一飞,有着野马般的气势,空中飘着的生物像尘埃一样随风荡漾。天的苍茫,就是这种颜色吧?那样的悠远可能根本就没有边缘吧?大鹏鸟从空中向下俯视,也就一定感觉到这个样子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的这番不乏诗人浪漫色彩的言论是老子所没有可能说出来的,也是具有庄子特色的语言风格和人品标识之所在。

       紧接着,庄子分析道:如果水积聚得不深,就没有办法托浮起大船来;如果风不够浩大,就不能够负担起大鹏鸟的重量,更不用说一飞冲天了。所以大鹏鸟飞九万里之高,那是有足够的风在它翼下鼓动,然后才能够凭借着风力,背负蓝天毫无阻碍地飞往南海(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一段讲的是抱负和成就抱负的条件。

       作为对比,庄子又接着讲了另一件事情:蝉和小鸠鸟见此情景,讥笑道:“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对比之下,庄子的结论是:到苍莽郊外去的人,只需准备三顿饭的粮食,当天返回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准备舂一宿的粮食;到千里远的地方去,就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蠢鸟哪里晓得这样的道理呢(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这时,庄子开始做结论了:小聪明是无法理解大智慧的,寿限短的也无法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虫子无法知道一个月的时光,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寿命短造成的。楚国的南部有一只灵龟,(因为长寿,所以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把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它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因为寿命长才能这样。彭祖至今还以长寿而举世闻名,许多人不自量力地想攀他,不是很可悲的吗(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讲这些故事,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那些才干仅胜任一官之职的人,自己的行为仅顺应一乡风俗的人,品格又符合国君的心意而获得了一些人的信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恰如那蝉和鸠鸟一样自鸣得意呢!而庄子心中的理想人品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全社会都赞美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忘乎所以;全社会都毁谤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沮丧。他能认清自我和外在的分别,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因循六气的变化,傲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地,他还要凭借其他什么东西呢?所以说:品性极高之人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然于俗念的神人并不追求功名;出入化境的圣人从不需要去追求声望)。”

       看到这里,我们对庄子之所以有那么飘逸的神采、那么脱俗的言谈、那么无拘束地游移于物我之间的潇洒,心里一定能够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来了:那就是,他的心里根本没有自己,他关注的都是不受人们俗念左右的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人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放下自己,不放下利欲的诱惑,是根本不可能的。

       庄子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可以物我两忘地游移于宇宙空间,毫无顾忌地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来研究它、论述它,逍遥自在地剖析它、品评它。具备了这样的人品,你才可以做到不偏不倚地做学问、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恐怕就是庄子之所以要把“逍遥游”作为他的开篇之作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与养生观

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运行规律。而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与万物发展规律有着同一性的,是物质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和写照。所以人要想长生,要想颐养天年而寿终,实在是可以在任何事物的规律上得到启示的。

我们现在的人普遍认为:要想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足够的营养,再加上经常要锻炼身体。但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则认为:这都不是主要的。真正长寿的秘诀在于:要知道万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这种规律的运行方法。就是要得“道”。明白根据这种“道”怎样合理处世,合理调节身心节律,尽早远离危及健康和平安的那些因素,让生命尽量没有干扰和损失地走向自己的终点。

《老子.第五十章》这样表述这种思想:“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这一段什么意思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来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属于长寿的人大约占三成,属于短命的人也大概占三成。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不当心走向死路的又有三成。这部分人是由于什么原因走向死路的呢?因为他们过着超出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供奉的生活,以至于损毁了自己的生命。曾经听人说起,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当中作战,不会受到刀枪的伤害。犀牛没有地方可以使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可以扑咬,刀枪没有地方可以施展白刃。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知道危险之所在,早早的就远离了这几种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地方了。

珍视自己的生命,就要看清楚那些可能危及自己生命的因素。在觥筹交错、山珍海味的面前,要知道这对自己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过分了就必然危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赶路和地处野外的时候,要预先设想到那些可能遇到的危急情况,以及怎样化解这些现象的办法。向远离这些因素和现象的最好的方向靠过去。减少意外的伤害,就使得“动之于死地”的那些人能够继续健康地活下去。

《庄子.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顺应自然之道,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就可以保全生命,就可以保持你本来的天性,就可以赡养好父母,也就可以使自己终享天年了。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庄子举出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把其中的要点回忆一下:

庖丁为 文惠君宰杀、分割牛。他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在一旁都看呆了,不由得赞叹道:“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哈,太棒了!技术是怎么练到如此地步的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请大家注意了:以我所见,“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全部精华,都在这一句上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什么意思呢?庖丁是在说:我做事情并不是单纯为了做这件事,而是为了探寻做这件事情的道理。这比提高做这件事情的技术意境要深远的多。一个“进”字所表达的追求,同原来的技艺、技术已经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庖丁解牛的动作使得文惠君看得目瞪口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动作优美好看,而是因为他的本领高,所有动作都那么“中规中矩”,没有一个多余的手势,也没有一个走形的刀法。所以在别人看来,实在是无可挑剔,只能赞叹不已了。

庖丁解释道:一个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他是在割肉;一个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他是在用刀砍骨头。我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已有几千头了,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什么原因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肉和肉、骨头和骨头之间都有缝隙,而刀刃要比这些缝隙还薄。用薄的刀进入稍厚的缝隙,其间必然还有一定的余地)解牛的“道”就在于:一定要把握住这些比刀宽的缝隙,将刀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其间,这样一来,无论你解多少头牛,因为“游刃有余”的缘故,你的刀始终都不会受到损坏了。整个解牛的过程,也就变成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了。

有“艺术创作”,就有“艺术享受”。庖丁解牛后享受到了什么呢?“謋然已解,入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一头牛哗哗地全部分解开来,像一滩土一样跌落在土地上。我这才提起刀来站直身子,环顾四周,心里感到十分惬意。遂将解牛的刀擦拭干净仔细收藏起来)。这一段文字和描写庖丁解牛动作的那一段文字,是这篇故事当中最美的文字。只不过这一段不但写出了情景,而且写出了心理感受,写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用语之精炼、含义之丰富、意境之贴切,用白话文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

接着,是文惠君的一段感叹:“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他听了庖丁的一席话,不仅知道了解牛的道理,而是明白了养生的真谛。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是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人驾驶着自己的生命风帆,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危害。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就是在“解牛”,你操刀的正确与否,对你的生命至关重要。你游走在布满肌腱和骨骼的缝隙之间,稍有偏差,你的刀就会多一个豁口,它的使用寿命就会受到影响。你选择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时候是不是也如这样的“游走”一样呢?

有些运动健将,不见得人人长寿,那是因为过劳和伤损的原因;而那些一生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不乏百岁高龄,那是因为平静和规律的原因。追求幸福生活,“食不厌精”、整天关注营养品进补的富人大多数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岁数,那是他们没有想到:物极必反,补多了反而破坏了身体的平衡。而辛勤劳作,粗茶淡饭、乐于奉献的无名草民,却往往能落得个善始善终。那是因为他起先没有条件放纵自己,继而安乐于这种“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在与人互助中得到乐趣,无形中让生命的节律一直在平稳的运行。这其中的道理,我们的祖先不但洞察到了,而且用哲理的方法、形象的方法都好多遍地告诉过我们了。

人类都是热爱生活的,起码都是关爱自己的。但选择什么方法生活、追求什么人生目标,却是大相径庭的。在决定自己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自己的心灵和欲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癌症的第三条路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务于公卖局台北啤酒厂的 张先生,参加该啤酒厂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深造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及格。但在出国前经某公立医院体检发现,罹患有像小孩拳头大小的肺部肿瘤,因而不能出国。
张先生失望之余,一直怀疑诊断有误;于是再到另一家医院检查,结果还是证实原来的诊断并无错误。当时年轻力壮的张先生得到这样的绝症,在人生绝望之余,多次打电话给当时任职台东县政府黄顺兴县长机要秘书的魏姓同学。
魏姓同学便利用星期日赶到台北和张先生见面,张先生向魏同学详述相关绝望的详情和悲观感受,并请魏同学协助其料理后事,恰逢魏同学与前任马偕医院的院长(1949-55年在任,专精于癌症临床研究)吕革令博士系知交好友。当即建议前往访求吕博士医治,起初张先生说不愿再看医生,以免徒增伤悲;但魏同学说先前已以电话请教过吕博士并安排好时间,张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吕博士住处造访。吕博士和张先生见面就说:魏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绍你和我认识是我们缘份,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这个机会;我请教你:『癌为什幺叫绝症,你可知道吗?』」
张先生和魏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吕博士又说:「人类医治癌症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消灭病源,第二条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无论用钴60还是其它药物去消灭癌细胞,可是癌细胞还没被消灭,好的细胞却先被杀死。无论用什幺营养、补药,好的细胞还未吸收,癌细胞却先吸收,让癌长得更快;因此可说上述两条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绝症。」
吕博士又说:人类的聪明连登陆月球也都已经成功,但为什幺没有人去怀疑上述两条治癌的路是在钻牛角尖,另外找第三条路?感谢上帝赐给我以往在马偕医院做癌症方面的临床实验,并得院内各部同仁协助的机会,我发现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应。长期素食、且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由于体质都偏属优质弱碱性,所以尚没有发现罹患癌症的病例。
因此我大胆的断定在弱碱性体质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生长、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张先生我建议你从现在起少吃酸性的荤食类,多吃碱性食物,另外可吃绿藻和带壳菱角汤,改变你的体质,并励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规律;如果五年内不死、你就没问题了,愿上帝祝福你。」
张先生依照吕博士的建议,认真改变吃的习惯,每天又吃绿藻、喝菱角汤,乐观加上每天适当的运动,一年后再到同一公立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肿瘤不但没有长大、反而已呈现萎缩状态,遂令医院检查人员惊为奇迹,五年后竟完全处于萎缩、至近于消失状态。
经过了将近四十年岁月,现在张先生的健康情况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为愉快。继张先生之后,有位前台东省立医院总务课长陈添寿先生,同样得到肺癌;魏先生得知后将张先生的经过转告陈添寿先生,陈先生乃依照吕博士的建议进行改变体质,结果与张先生同样,肺癌消失。
那时吕博士全家已移民美国,事后吕博士回来台湾再与魏先生见面时,魏先生将张先生和陈先生的经过告诉吕博士,并提议由他们俩位亲自向吕博士陈述,请吕博士发表其改变体质之自疗成果报告。吕博士谦虚地回答说:我年事已大, 且没有临床纪录不能做为成果。请魏先生转告亲友,如果友人认同的话,请他们继续做体验并广为宣导........。」
附录:常见食物的酸碱性
1.强酸性食品:蛋黄、奶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4.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 洋葱、豆腐等。
5.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 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6.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尤其是天然绿藻富含叶绿素,是不错的碱性健康食品,而茶类不宜过量,最佳饮用时间为早上。
感悟:
好好活,慢慢拖,一年还有一万多;
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
少吃盐,多吃醋,少打麻将多散步;
按时睡,按时起,打拳跳操健身体;
只要能吃饭,钱就不会断;
不怕嫌钱少,就怕走得早。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糊涂点,潇洒点;
四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忘记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2 13: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不绝望 发表于 2012-9-25 22:59
这次发烧来得很猛,但有惊无险。
哪个环节都和以前一样,只有一种可能:
那天回家,爸用摩托载着我,出了 ...

建议还是去看西医吧,别叫中医耽误了治疗(好多患者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康类风湿论坛 ( 桂ICP备12003771号 )

GMT+8, 2024-11-26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