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学界对治疗RA的共识是,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阻止关节畸形病变的发生。这样的原则,在实际当中面对的疾病表现状况,常常是复杂的,早期诊断,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常常与一些风湿性疾病在临床的诊断上,存在着互相的影响和干扰。
常见的典型发展的RA,早期表现,往往符合常规诊疗的标准,确诊起来不困难,能够得到及时的正确的正规治疗,这样的RA虽然有时候预后差一些,但是今天的医疗水平,一般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不少病人早期的表现,并不是典型的,现在提出的手指关节的CT诊断和抗环瓜氨酸肽(CCP)的测定,也可以助于RA早期诊断。临床上存在一些病人,他们常常症状明显,但是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往往正常。“似类风湿而又不似类风湿”。梁东风,黄烽,张江林在2007年7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复发性风湿症63例临床分析及1.5~3年随访结果》,论述到了这个问题。
“1944年,Hench和Rosenberg描述了34例患者表现出一系列相似的症状,复发性急性关节炎和(或)关节周围炎或关节旁炎,症状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发作后不遗留关节功能障碍,他们将这一特殊临床表现的病症命名为复发性风湿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并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此后,一些研究发现部分本症患者可进展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或其它结缔组织病[1-3]。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分别进行了不同数量的病例总结,分别称其为回纹型风湿病、回纹型风湿症、复发性风湿综合征等。本症的临床表现和一些常见风湿性疾病很相似,经常导致误诊。”
他们的临床工作,“方法:分析63例复发性风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他们对治疗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为期1.5~3年的随访。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0±11岁。平均病程8±7年。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发作性的急性关节炎和(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全身大多数关节可累及,46.0%有发作诱因,66.7%发作频率逐年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改变病情药对本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4.8%的病例症状完全消失,90.4%长期反复发作,还有4.8%进展至RA。
结论: 复发性风湿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发作性的急性关节炎和(或)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综合征。用于治疗RA的改变病情药,如青霉胺和磷酸氯喹对本症有效。预后存在多样性。”
复发性风湿症是主要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的地方,不但增加了类风湿的诊断难度,在临床上,使一些真正的类风湿关节炎漏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而且也使并非类风湿的患者,担心自己就是类风湿,在心理上造成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些日常生活。在治疗中,因为诊断的不明确,而怀疑正规的治疗,“到底是什么大夫,就确诊不了我的疾病。”更可能因为担心是类风湿而采用一些非正规医疗宣传中的治疗,给健康和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的情况,在早期病人中,更常见到一些。
栗占国教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规范治疗》中讲到:“ 对于RA的诊断应考虑5个方面:① 以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主,如特有的受累关节表现和晨僵、皮下结节、全身表现等;② 以辅助检查为辅,如自身抗体的阳性和免疫球蛋白升高;③ 不典型RA,特别是早期、单关节和不对称表现;④ 特殊类型RA;⑤ 正确运用诊断标准,如除类风湿因子外,还有许多抗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单靠类风湿因子是否阳性来判断会造成漏诊。”
所有这些诊断要求,都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专科医生才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只是能够从文字的表述当中,了解一些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罢了。专科医生处置病人,不是我们有时候认识的那样:“类风湿的诊断,很容易,验个血就知道了。”“治疗类风湿,就那么两把刷子。”对于典型的类风湿患者的治疗,可能使用相似的“两把刷子”,在西医的治疗用药方面,相应的药物治疗对应的疾病效果相近,共性是常见的,因此治疗效果的有效率稳定,治疗作用稳定。然而,西医的治疗,也不只是共性的相同用药问题,对于不同的病人个体,有着不尽同的用药要求。即便是典型类风湿患者的治疗,在系统治疗的用药方案上,也存在个性化的问题。合理适量的药物选择,不但是治疗效应的要求,也是减少毒副作用的要求。许多患者,把正规治疗,有时候未免看的过于简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