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假说”
" x, B* }# v. A, w1 h 2003年,格雷厄姆鲁克提出了“老朋友假说”( “old friends hypothesis” )为儿童期微生物暴露和炎症性疾病发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3 o. a5 T/ ]0 c' P
这种假说认为,在大约10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之前,人类以小群落狩猎、采摘和捡拾为生,接触大量野生动物、植物和腐肉,因此早期人类肠道含有大量寄生虫、病毒、细菌及其他各种微生物株群。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不是为了杀死宿主,而是为自己找一个生存栖息地。长期的博弈在人类与这些微生物间建立起了共栖共生的关系。这些微生物为了防止宿主对自己痛下杀手,在数以千年的漫长过程中通过释放一些物质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形成对于自己的免疫豁免和耐受。
4 L0 X. A. ]' ?7 w3 i; i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群体扩大形成永久性的社区,人类转向农耕和驯养家畜为主的生产方式。这时,人类更多地接触到牲畜粪便,其中含有的微生物通过饮用水广泛传播,导致肠道主要微生物大规模的变化,从而完成“第1次流行病学转变”。可以相信在此期间,象霍乱、鼠疫、斑疹伤寒等传染病首先开发并迅速蔓延。
6 [5 q5 @/ ]6 I3 O- g% H! Y “第2次流行病学转变”发生在19世纪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的迅速普及,动物主要被置于城市外畜养,饮用水等卫生设施的发展和个人卫生改善,肠道微生物做出顺应性变化。尤其是肠道蠕虫被迅速消灭,与人类携手共度数千年的这些“老朋友”被清除,他们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也就减弱或者消失,从而放肆了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了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开发和蔓延。
& W: S8 l& \$ o4 w; e: o 不像那些与人类和平共同进化的“老朋友”,新石器时代以后新入侵的微生物,它们具有杀死宿主的企图和能力,因而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产生,因此与“老朋友”相反,这些“新敌人”不但不会抑制免疫反应形成免疫耐受,反而会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诱发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比如儿童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往往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
/ C' f6 P+ y0 z2 ? s4 X 免疫耐受机制
% k" y `3 ~' X! g( w" x. U+ z9 U+ G0 x# G4 E5 F
这种免疫耐受的建立涉及多种途径和复杂的机制。这里仅就研究相对深入的肠道寄生虫对于宿主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图示如下(高度专业的内容,读者可以跳过):# I+ }" |2 V! b
有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出疑问:免疫反应的最终是由具有抗原性的免疫原触发,这种免疫耐受针对的仅仅是寄生虫或者其他感染微生物的抗原成分,与其他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4 S/ K* _1 R* |/ w 最后一块拼图: b, R0 u2 x/ \6 n
10月29日发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这种理论完成了最后的拼图。英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数据库中检索出的已知介导过敏反应的IgE抗体相对应的2712种蛋白质抗原,与来自31种寄生虫的超过7万种蛋白质进行了比较。发现2445种寄生虫的蛋白质在氨基酸序列和3D结构与已知能导致过敏的蛋白质非常相似。例如来自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的一种蛋白的部分结构就与能导致过敏的桦树花粉中的一种蛋白高度相似。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两种蛋白之间的确存在交叉免疫反应。6 G. O- ^% L5 P* w
既然来自植物或其他来源的蛋白质与寄生虫来源蛋白质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那么人类对于长期进化过程中共生共栖的“老朋友”形成的免疫耐受同样适用于具有相同抗原性的其他蛋白质。相反,没有建立起这种免疫耐受的人就容易对这些抗原产生过敏反应。
" i" P0 k# S% O8 d) F- \ 综上所述,虽然说某些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过分”干净相关。但是,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不干不净“却会招致更多、更严重、可以产生更大危害,甚至是致命性感染性疾病。' J/ E- m8 R/ j9 A, d- D- w
因此,“不干不净不得病”的说法是对“卫生假说”的歪曲,是错误的。
' U& x! |6 ~. w. ]" j1 e, v————" [$ r# t" f+ W2 t* |4 x
(还是没理解哪里错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