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0 1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7-4-第四节 裸关节
一、解剖及生物力学
( O( |/ l: ?; x2 h
* j4 C$ V# {2 E 躁关节包括胫距关节和排距关节,类似于铰链关节。矢状面上可作屈伸活动,是身体主要的负重关节。与其他负重关节相比,躁关节活动范围小,但更为稳定。周围多为韧带,无强壮肌肉组织附着。内外躁与距骨侧方紧密贴合,起到防止躁关节侧方移位及过度的顺胫骨纵轴旋转。正常躁关节能背伸300,拓屈450 o其活动范围在平地行走时约需250,上楼则增至360,下楼则增至560,从坐位起立,躁关节需背伸25’一350。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发生在躁关节,但远比发生在骸和膝的少见,一旦发生,其功能丧失是比较严重的,其原因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间接的因素如肌键膛鞘炎引起胫后肌健的撕裂导致足外翻,使排和胫外侧关节面受损。直接因素典型的就是躁关节滑膜炎以及随之而来的关节破坏。' A6 ^5 k' }2 M i
' F3 O4 b" C; w: @ 二 、临床表现 7 G4 l* z z8 O& z
( r% {) W6 ]; I; P. K1 J
患者常主诉躁关节肿胀、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受累关节有红斑。病变晚期,关节活动受限,背屈时更为明显,并出现躁关节畸形、强直。跺关节炎的诊断不是很难,应常规让病人脱鞋及袜子。仔细检查,不难发现患者躁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及滑膜肥厚等症状,特别是前外侧症状更明显。负重位、前后位X线检查结合侧位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胫侧关节面的病变可以通过胫骨正侧位X线诊断,足侧关节面的病变可以通过负重下前后位 X线及侧位X线、跟骨轴位X线诊断。跺关节疼痛可发生在两跺之间,应与距下关节疼痛作鉴别。距下关节疼痛一般表现在外躁以下,距舟关节疼痛一般表现在内躁以下,所以当病人行走时,应明确疼痛的部位,鉴别病变是在躁关节还是在距下关节、距舟关节。, F: `9 P3 H) ^1 _ Q9 j5 j, j: L
# [' [, f" U* I p1 y
三、治疗+ c: [5 s4 E+ ]1 r$ B7 P
8 m0 O& r1 Q7 J* K) E
(一)保守治疗
1 ]4 b' w- U" \' S; G5 @
7 i* ^: e/ w2 ~8 X# O+ L# r. u 如果患者躁关节没有明显畸形,关节面尚平整,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以缓解患者的躁部疼痛和活动僵硬。如采用矫形鞋的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一些症状,改善患者的活动范围及步态。在鞋底垫一些棉织物可使鞋变得更柔软,提高鞋跟的高度可增加鞋的摇摆度。采用这些措施可减少由于棵关节的过度活动而导致的疼痛。此外还可采用一种足躁矫正器来固定躁关节。此装置为塑料制成,置于足跟底部并向后上方延伸直至膝肠肌。可以限制躁关节的活动,帮助足跺负重,以缓解病人的症状。在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和使用石膏外固定。经前外侧注射激素药物,有助于病人的活动。若需要,可反复注射。理疗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消肿和止痛等作用。应鼓励患者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关节活动,加强锻炼。使理疗和功能锻炼相配合,可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防止畸形。
( r; h! X% t4 Z8 i8 a; O2 s
! [# j9 w6 i g; L( ` (二)手术治疗 : L. a& u1 Z* Y& w( Y9 M
( D2 a2 Q% H" v% q 躁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包括关节滑膜切除术、关节清理截骨矫形术、关节融合术及躁关节置换术等。术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年龄、病程、其他关节的畸形和活动范围、对手术的要求等。 7 p5 z# x8 Z) M( w {/ b
9 b( c: L L! B% I- y 1.躁关节滑膜切除术
! r% f9 @( v+ q9 m) f+ u$ ?
4 `. v- V) A, G4 o$ e 滑膜切除术实施较多,适应面广。其适应证为:①经6个月正规药物治疗无效;②躁关节持续疼痛;③间歇或持续性关节内渗出;④可触及肥厚滑膜;⑤出现跺关节轻度屈曲畸形;⑥躁关节X线像显示早期改变。早期手术切除滑膜,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关节渗出液和血管翁形成,保护软骨和骨组织。 ! G9 m/ i" y3 C1 z' p- K3 X1 J
8 b: L$ W0 M R
2.关节清理术 : n7 {$ ]# y; g6 V
, t. Z- s1 y$ h) K9 U 若病变已有较严重发展,滑膜炎已发生血管6,扩展至关节软骨边缘,并侵犯部分软骨,可行关节清理术。关节清理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尽管躁关节炎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大多数患者最终症状复发,但其可以减少疼痛,并可使患者接受关节融合术或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延迟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 P Q j9 Q. B# A3 Z
8 N0 o$ ^( v9 A, u5 Y. I3 V 3.躁关节融合术 # N: K8 P! d! }( c
) @) }; Y7 @) E$ ^ 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①年轻、活动量大、仅躁关节受累者;②躁关节严重不稳及难以矫正的固定性后足畸形。目前躁关节融合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的。关于理想的融合部位有很多争论。一些专家认为对于男性应该融合在中立位,对于女性应融合在轻度m屈位以便穿低跟鞋。也有人认为女性的标准需要做一些改动,改为m屈加轻微的足跟外翻。足在矢状面上从解剖部位向后错位不超过l cm,以减少走动时手臂的杠杆作用而获得较稳的步态。 4 b$ r% A& c0 }: }
( _) l; W% K% N# w0 J
跺关节保持完整可以为胫后韧带、趾伸肌和排侧的肌键保留正常通道。这些肌键控制着中足弓处距舟关节的位置和活动。跺关节融合后更具有稳定性。 % q Z' x4 F) a2 i4 A& D
- Q) M' @0 S- a, a
手术后需要以石膏管型固定,并维持2-3周,以后可部分负重。骨愈合通常在术后 8一12周完成。
( c$ \, E" a+ r1 O: C3 p0 c) ^9 X+ H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术的目标是保证每个关节的活动功能。如果需要进行躁关节的融合,大多数患者术后能获得足够的功能并缓解疼痛,大多对术后结果满意。关节融合通常是最后的治疗手段。
2 y) i% J; _0 |# l( h
* w- `0 A' R6 [/ `$ x 很多文献报道了跺关节融合术的优点,但这种手术也存在以下弊病:①很难将跺关节维持在一个理想的位置,尤其是在关节周围存在骨缺损的情况下;②假关节发生率约为41%,虽然近年来采用了植骨和加压融合技术,但仍然很高;③关节融合也伴有一定的感染率;④躁关节融合术后,患者不能爬楼梯,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正常行走,跑步也更加困难;⑤躁关节融合术后需要较长的固定时间,长期固定使中后足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甚至出现关节僵硬。
( W9 ~( ^+ e5 i5 M, C Q/ U( n4 |6 }) W R4 y
步态分析表明,关节融合术后跺关节运动范围的丧失可以被同一侧足的小关节运动范围增加及对侧躁关节运动改变来代偿。跺关节所受负重力转移至距下关节和跄间关节,常导致这些关节发生退变性关节炎。如关节炎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躁关节融合术后所带来的好处丢失,在距下关节及附间关节出现疼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仍可采用上述的非手术治疗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 ^7 c8 c9 q% Q( _! u' a8 p$ D4 ~. v* i& c! y5 f
4.跺关节置换术 7 M/ D: W) B4 K) E
3 ]% ]' W1 t4 z 目前国内人工躁关节置换术尚未广泛开展,有关文献报道较少,国外文献人工跺关节与下肢其他主要关节置换比较也相对较少。研究表明,人工跺关节置换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但是长期随访发现多数人工躁关节缓解疼痛较差,改善跺关节功能也不满意。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测试,在目前所用的躁关节置换假体中仍旧会出现困扰其他关节置换手术的问题— 松动和下沉。因此,关节置换手术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很窄的指征内,通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老年患者。
v$ w6 t( G- B. t+ f* }
0 s$ z. c5 N# _% Z i+ y 人工躁关节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项基本要求:①活动度:人工躁关节假体设计的屈伸活动范围一般为700左右,轴向旋转活动范围超过120,否则,人工躁关节会因本身限制程度高而容易出现术后松动。②稳定性:躁关节假体必须提供良好的内在侧方稳定性。其原因为,在躁关节绝大部分活动中,软组织起前后稳定和抗旋转的作用。关节内外侧稳定性主要由关节面的几何形状决定,关节的侧副韧带只起辅助作用。③限制程度:正常躁关节除屈伸之外还可以旋转,这就要求跺关节假体的限制程度不宜过高,这样关节的扭力较少传导到假体的固定界面,从而防止假体松动。
& t/ R( j7 j; p$ y2 z/ I$ I. Z" c& A. h) Y5 u& b) \
跺关节置换术使跺关节保留了活动功能并保护了足部的其他关节。如果置换失败但未出现明显下沉现象,有时还可以试行其他假体的再置换术。当然,也可以再作关节植骨融合术来保持关节的长度和稳定。
) O% F' d$ K Q, p* Z
' I/ t/ Z+ Z0 f 躁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应用目前绝大多数作者仍在评估。目前使用的躁关节假体其使用寿命在十年左右。关节置换术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仍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置换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假体下沉和松动。目前正在着手研究解决假体失败后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置换术后大块骨缺损是影响重建足躁关节的主要问题,使关节融合术变得比较困难。
% F w. R+ b" v$ J. z8 H
* C. h: r2 j6 L# U* y, J 躁关节置换的并发症:①术后疼痛:疼痛的缓解是衡量人工躁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重要指标。Pyevich报道,跺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发生率约占2%,原因不明。其中一例需去除假体,行躁关节融合。患者手术时的年龄、体重与术后疼痛无关。②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失败的主要原因。松动与骨质量欠佳有关。掩ility人工躁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4.8年的研究显示,其松动率约为2%。影像学研究显示,距骨假体的移位与下胫排联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关,胫骨假体的移位与下胫胖联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相关。下胫胖联合不愈合的胫骨假体与坚强愈合的移位危险度比值为8.50③假体断裂:假体的断裂较少见。Agility的研究中仅有一例出现假体断裂,该患者无症状,未给予特殊处理。④假体位置不当:胫骨假体的位置对躁关节置换的手术效也有影响。如胫骨假体外翻超过4-,则术后出现疼痛的几率明显增大。⑤感染:感染的发生率约为2.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患感染。⑥内外躁骨折:多与术中骨质去处不当有关。在处理上,如骨折无移位,可以石膏固定;如骨折已移位,可先行手法复位。如失败,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⑦马蹄足畸形:与长期m屈位固定有关,因为长期固定后可以出现m屈肌挛缩。治疗上,可行跟腔延长术。总之,人工躁关节置换虽然已进人临床,但是仍然存各种缺陷,临床医生对此项技术应谨慎应用。
/ a/ I# H( p, J# s) A% l4 A w
8 m r8 P! Y* }+ l/ l% \7 F: v 现代医学对于足和躁关节炎的手术治疗不仅包括缓解疼痛和矫正畸形,还包括使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和穿着接近正常的鞋。
+ `5 A- |' c k* E1 S$ M; E
) r0 E5 F T/ P) P 另一个影响结果的特点是首诊医生要注意到许多潜在因素的作用。比如胫后韧带炎和功能不全会导致单侧的进行性平足畸形;脚趾固有肌肉的功能不全会导致关节脱位和m痛。一些肌肉的不平衡,例如,跟健紧张会导致胫后肌膛和前足的张力增加,并且这一继发病变的症状可能掩盖原发的畸形和功能不全。因此,首诊医生诊断后应立即建议患者到足、躁关节专科医生处就诊。在畸形早期,即使简单的手术也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例如肌肉平衡和截骨术。但如果关节出现了病变,就只能进行复杂的和影响功能的手术了,例如关节置换和关节融合术。
0 ?, X$ u/ L- Z1 w) ]; M! b
6 U; A, W% N6 q J, }! k! {5 U 此外还应注意药物治疗对足部手术的影响,包括甲氨蝶吟在内的大多数用于治疗类风湿的药物都会延迟术后恢复。泼尼松及其他激素类药物会使皮肤变薄。如果围手术期大剂量使用以上药物,同样会延迟术后恢复。非类固醇抗炎药可以导致凝血障碍,有时会引起伤口血肿。
, {: s$ [4 W* C O) U9 ]* J5 Q g7 e5 y7 _& U) e# n' ~/ Q& B
所有不利于术后恢复的药物的剂量都应控制在最低水平,而阿司匹林应在术前停用。并且术中应注意严格控制软组织损伤,在缝合伤口前去掉止血带,仔细止血以避免形成伤口血肿。类风湿性足、棵部病变患者的治疗安排比较困难,不仅需要有经验的骨科医生,还要有一个多科合作的类风湿治疗小组,其中包括类风湿科医生、麻醉医生、放射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
2 A! N0 F" z# H& Y& ] ( 邱贵兴 )( r- C9 g: o/ T9 F+ m
参考文献:; ]4 p: F5 @0 ^
6 x. H( z' v% j) G% { 寇伯龙,吕厚山,郑国强等.类风湿足环趾关节硅橡胶假体置换术 中华骨科杂志,2000.20:201 -204 7 q. p9 i$ o. r0 \. \
/ A; D4 Q+ O) |1 m5 r5 m
过邦辅.骨科教程:类风湿关节炎(十)— 躁关节与足类风湿关节炎的外科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7一640 $ R5 T& l$ h7 N
( y, \5 u1 O. g6 D: J7 n. T
金今,第一拓趾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和展望‘当代医学,2002.1:45一47 8 V+ t: g3 i& h" a
, u& W( J( O' `2 t6 L4 g7 ?) Q
林剑浩、吕厚山.躁和足.风湿病学.见:蒋明、朱立平、林孝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 M4 T, ]& X& x
; U0 e' e: T1 {. t! |, }
邱贵兴、赵宇.医师案头丛书一骨科学.见:邱贵兴.荣国威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5 V( \2 @1 ~9 J" y# e" i' H4 B3 p
$ ~% |9 z% w- |; \ Belt EA, Kaarela K, Lehto MU. Destruction and arthroplas-ties of the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s in seropositive rheumatoidarthritis. A 20-yearsfollow一up study. Scand J Rheumatol 1998.27:194一199
5 ]/ `- |/ F" p1 ]7 P& ~4 l# I8 I5 D2 q: f5 [5 p1 w; ]3 c1 K" Y. R4 e
Cracciolo A. Rheumatoid arthritis. Hindfoot disease. Clin Or-thop.1997.340:58一68 ! J* `7 O+ V( O) T1 j) p/ J* k, S
5 s- |# t! H& c" _4 S5 J. J2 T7 F( w Deland JT,Otis JC, Lee KT, et al. Lateral column lengthen-ing with calcaneocuboid fusion: Range of motion in the triple joint omplex. Foot Ankle Int 1995.16:729一733
1 q, t$ o1 r4 W" J
; s6 a& s" V: b0 A% U! K; d/ F Donatto KC. Arthritis and arthrodesis of the hindfoot. ClinOrthop 1998.349:81一92 ?) G& t" ~: G5 \' Q: _
6 K4 ]/ P, u) P$ k2 ?
Felix NA, Kitaoka HB. Ankle arthrodesis in patients with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 Orthop 1998.349:58一64$ c$ g3 R" r. O! R" Z9 A
% @0 t) {& ~+ x L! [
Hamalainen M,Raunio P. Long一term followup of rheuma-toid forefoot surgery. Clin Orthop 1997. 340:34一38
5 Y0 I7 V$ s5 y0 z, q# }! _% z& A- W8 _3 |7 ?: _& G; ` ~$ K! k
Hanyu T, Yamazaki H, Murasawa A, et al. Arthroplasty forrheumatoid forefoot deformities by a shortening oblique osteoto-my. Clin Orthop 1997. 338:131一138
8 ?1 ?2 }/ V* P- w
# }1 x" b8 ?+ B0 u Kindsfater K, Wilson MG, Thomas WH:Management of therheumatoid hindfoo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alonaviculararthrodesis. Clin Orthop 1997-340:69
' Q7 \* C" Q6 s9 n
' c4 w! K5 G0 I# k" Y. g Mann RA, Schakel Men. Surgical correction of rheumatoidforefoot deformities. Foot Ankle Int 1995. 16:1一6
, \$ J7 g! z2 E5 U
" [! u7 i, ?" v N) s Patsalis T, Georgousis H, Gopfert, S. Long-term results offorefoot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rtho-pedics 1998.19:439一447
4 j$ D' U+ q0 f4 O) R
1 L8 f0 ~9 {8 q5 l, v Stockley 1, Betts RP, Rowley DI,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hevalgus hindfoot in forefoot surger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BoneJoint Surg Br 1990.72:705一7080 C2 O4 O k/ `; i9 O" [# ^
# k1 N: r1 h& V# y9 T9 M5 D4 a Takakuya Y, Tanaka Y, Sugimoto K, et al. Long-term resultsof arthrodesis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ankle. Clin Orthop 1999.361:178一185
) j; Q" Z4 d* K% l8 m; | q; C( H6 h& G" A. R6 v8 O
Tillmann K. Surgery of the rheumatoid forefoot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plantar approach. Clin Orthop 1997. 340:39一47 |
|